〈中華文薈〉每一個男人(可能)都有AV夢

《完全主觀》沈眠X《晚安晚安》陸穎魚,臺北國際書展(Len 攝影) ■如果在工作 繼二0二二年出版首部詩集《文學裡沒有神》,沈眠在二0二四年以《完全主觀:AV純情詩》寫作計畫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同年寫完,於二0二五年由一人出版社製作發行。 這是一本以日本AV女優姓名為發想的怪奇詩集,總共收錄八十一首詩。每一首詩都以第二人稱書寫。AV影片有一慣見的「完全主觀」系列,從男優∕消費者∕第一人稱的視角,浸淫在女體之美與性狂歡。沈眠在後記中直言:「其所稱的完全主觀自然全都是偽造,充滿各種肉體性暗示的設計,而無關於女性的內心生活。」換言之,完全主觀AV的重點是鏡頭裡的女優,所以他使用第二人稱探討女優們的內在宇宙。 《完全主觀:AV純情詩》為一本AV女優、詩意與女性主義雜交的作品,「色情不一定是低俗下流,」沈眠振振有詞:「文學本就有竭盡所能理解與想像世間萬物的使命,戰爭如此,殺手亦然。那麼,AV女優又豈能在文學裡缺席?」 沈眠(林夢媧/攝影) 性愛觀的轉變,從體能到感受 年少時,沈眠對日本AV的體驗,是近乎恐怖的,「那還是錄影帶的時代,我忘記怎麼看到A片的,但總之,記憶中出現的是無碼的、全赤裸的性交,跟優美完全沾不上邊。最讓我難忍的是,女優看起來很痛苦,叫出來的都是哀號,一點歡愉也沒有。性器進出的場面,更像暴力傷害。」沈眠回憶道。 隨著成長、漸懂情事,沈眠對女體自然有一些粗淺的體驗。但始終沒有感受到所謂欲仙欲死的極樂,只覺得一直在應付下半身的需求。沈眠平靜自剖:「那就是生理性衝動。自慰像是肚子餓必須吃飯,那就趕快解決,圖個清靜。性愛時我是笨拙的,而且有虛無的感覺,不知道身體動作跟愛情有什麼關係?」 即將五十歲的沈眠,寫出《完全主觀:AV純情詩》,很難不聯想到李安《色,戒》、楊雅喆《破浪男女》、弗拉米基爾.納博可夫《蘿莉塔》等,也都是在中年完成,莫非是中年危機(雞)的展現?沈眠強調自己並不是想要演繹對肉體熾烈青春的鄉愁式回望,如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苦妓回憶錄》、川端康成《睡美人》、谷崎潤一郎《瘋癲老人日記》、約翰.麥可.柯慈《緩慢的人》、勞倫斯.卜洛克《聚散有時》、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愛神》(三段式電影中的〈慾〉)等。 「而與其說是中年危機,倒不如講是終於理解男人該如何面對、理解與接受自身的情慾。我總覺得,女性一生的難題是處理情緒,男性一世的課題則是情慾。少年時就是難以掌控的騷動,到了青年有身體經驗後,想要嘗試各種性愛的極限。人生經歷更多的中年後,了解性愛限度,適如其分做愛,與對方共享歡愉,體能不再是重點,而是更在乎彼此感受。」沈眠直白地說著。 沈眠嘴角噙笑道:「李安好像說過,每一個華人導演心中都有武俠夢,所以他拍了《臥虎藏龍》。我想轉換一下,改成每一個男人都有AV夢,可能都有想要跟女優抵死纏綿的綺想,也許是能成立的說法吧。」 「但眼下的年紀,就很難有AV夢了。累積更多對女性慾望的認知,能夠辨識女優全員表演中,那是性職業化的專業本事。有些影片甚至有戀愛感,就是拍情侶約會,一切都動情無比。不過,就像是看偶像劇裡的CP,再甜虐都是演藝,雖然人們期待幻象能夠變為現實。但在我來說,真實如夢般的性愛,一定是發生於自身深深愛戀的人,不可能是虛無飄渺的性偶像。」沈眠語音真摯。 性愛的重點,從以自己為主,轉換為以所愛對象為主,早在《文學裡沒有神》就可見端倪,收錄〈睦月〉到〈師走〉的十二和風月系列,乃至於二0一三年飲冰室茶集藝文館情詩大賞首獎的〈戀人的神啊〉、二0二三年獲得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世界上最適合愛情的人〉,無不是沈眠寫給妻子林夢媧的烈愛之作,不但充滿深情,同時有著濃厚的性愛意象,可證其言非虛。 《完全主觀:AV純情詩》封面正式版 女優的實體感,名字的詩意 《完全主觀:AV純情詩》的啟動來源之一,是Podcast節目《閱讀夏LaLa》推薦吉澤明步自傳《單體女優:獻給AV的16年》、真梨幸子小說《復仇女神的布局》,「前者是退役女優的告別書,詳述女優工作種種細節,包含業界分級制,談鏡頭裡的性是精心運作的表演,明確表示性工作與性生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後者是推理小說,藉由AV業界常見的女優訪談書形式,帶出寫手消失、受訪女優喪命的離奇事件,非常黑暗沉重,讓人看到女優群體的內在創傷。」 日本AV是把性工作職人化,且偶像、明星化的產業,沈眠表示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他提及張愛玲曾寫:「在日本,什麼都會成為一種制度的。藝妓是循規蹈矩訓練出來的大眾情人……這樣地把妓女理想化了,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是日本人對於訓練的重視,而藝妓,因為訓練得格外徹底,所以格外接近女性的美善的標準。」沈眠也就恍然有悟了:「日本盛產藝伎、偶像女團和AV女優,確實是專有的職人精神會養出來的制度性群體。我想試著以詩歌形式去探討女優,以及隱藏在華麗絕倫身體後的心理深淵。詩歌是無處不在的,不只是宇宙,日常所有事物,也都有詩意,包含色情裡也有詩。」 當代日本AV女優姓名越來越傾向虛構──沈眠認為,《完全主觀:AV純情詩》在十年前或更早是寫不出來的,因當時產業還沒有發明那麼多奇怪的名字。如今,像山岸逢花(現改名山岸綺花),就頗有意境。還有以詩為姓、名字是月圓的詩月圓,也讓他啞口稱奇。沈眠著迷於日本人對女優姓名的發明學,很快就找到神宮寺、天使、天空、天宮、天國、天神等姓氏,名字漂亮,如彩花、詩、純、花綺羅、深雪、玲夢等。 沈眠平靜如實地說:「這些姓名都帶來視覺意象,詩歌自然而然出現。我不是AV世界的專家,吸引我關注的是姓名,其後才對這個群體有一些理解。裡面八十一首詩寫八十一名女優,其實也可視為同一個女優的多種分靈體。我追索式想像著她們的黑暗處境與不可逆的職傷,想要將她們從物化狀態還原為人。《完全主觀:AV純情詩》是我個人主觀的展現,不能全然代表AV女優或女性的內在體驗,純粹是我情感式的投射,也是文學性質的透視。」 沈眠年輕時購入飯島愛《柏拉圖式性愛》,未留下印象。近年,他陸續讀了紗倉真菜散文《還是專科生的我,遇見了這世上最獨一無二的職業》與小說《最低。》,峰奈由果漫畫《我當AV女優的那些年》,還有鈴木涼美小說《資優》,以及上野千鶴子與鈴木涼美對寫集《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在《完全主觀:AV純情詩》寫作期間,他亦發現藏書裡有藤澤周《宿命的AV女優》、高橋源一郎《性與戀愛的幾則故事》、恰克.帕拉尼克《惡搞研習營》等,這些作品都能令人理清楚女優不是供予發洩的色情影像,是實實在在活在世界上的人。 「尤其是詩集寫了三分之一左右,讀到《始於極限》,更有種視野大開的衝擊感。在日本女性主義教母級人物上野千鶴子理性與包容的筆觸下,看到女性主義者對情慾的主動,而不是嚴拒男性的思維。曾為AV女優的鈴木涼美則體現性的受傷主義,再也無法信任男人,對性愛也喪失興趣。這種兩極化的體驗,我也在詩集裡進行書寫。」沈眠清晰述說。 完全主觀本是一種日本AV特定系列,採第一人稱視角,螢幕塞滿女優的表情、身姿。所謂主觀視角本體,幾乎不存在,如此自是偽主觀。可以想見,第二人稱的女優,才是主觀影片的核心。而偽造狂歡是AV影片的本質。沈眠直指核心:「一切都是表演,都是女優的工作,她們必須盡力做到具備可信度。女優們更像特技演員,得做出高難度、不合理的肢體動作,彎曲拗折,像關節可扭轉的人偶,更不用說她們還得面對各種亂倫、性侵害的題材,勢必會迎來性職災難解的身心後遺症。」 這本詩性合一的作品,是否會讓人很難定義?沈眠答覆道:「詩人是定義詩的人,還是被詩定義的人?AV女優呢,她們是定義性的人,還是被性定義的人?我想,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定義某個職業或某種技藝吧,最多就是定義某個局部。人從來都活在被定義的現實,而如果能找出自我的定義,或自己能夠定義的局部,已經非常了不起。《完全主觀:AV純情詩》即是我對詩與情慾的定義與探索。」 沈眠(達瑞/攝影) 沈眠簡介 一九七六年生,與夢媧和貓兒子貓帝、魔兒、神跩及人類女兒禪共同生活。著有詩集《完全主觀:AV純情詩》、《文學裡沒有神》,短篇小說集《極樂動物》、《詩集》,詩歌寫作計畫《武俠小說》等。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臺北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及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飲冰室茶集藝文館年度時代詩人獎、寶島之美徵文創作大賞、臺南文學獎、竹塹文學獎、花蓮文學獎等首獎,多次入選《臺灣詩選》等各類選集。詩作、書評與人物專訪,常見於報紙副刊、詩刊雜誌與網路媒體。擁有【最初,只剩下蜂蜜的幻覺。】: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ilentshen/

Read More

7旬婦嚴重氣喘 新型生物製劑奏效

醫師邱華彥說,新型生物製劑的引入,為嚴重氣喘患者帶來新希望,使病情能獲得更好的控制。(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70歲周姓婦人有夜咳且走路會喘症狀,雖然使用氣管擴張的吸入劑和口服類固醇後症狀稍微好一點,但肺部聽診高頻的喘鳴聲依然沒有消失。就醫確認其吸入劑的使用方式正確且規律使用,診斷為嚴重氣喘患者;經申請新型生物製劑使用,並每月打皮下針,幾次治療後症狀完全消失,患者不僅不用再吃會造成心悸手抖的口服藥,也可以在自家果園採摘水梨。 北榮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邱華彥表示,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會導致氣道發炎、收縮及分泌過多的黏液。雖然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吸入型藥物控制症狀;但部分病情較嚴重患者即使使用高劑量傳統治療後,仍無法達到良好的控制,被稱為嚴重氣喘患者。 嚴重氣喘的症狀包括頻繁喘鳴、呼吸困難、胸悶及咳嗽,症狀通常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睡眠,甚至導致反覆發作的氣喘急性惡化,並出現各種併發症,需住院治療。 針對嚴重氣喘患者,科學家開發多種生物製劑,通過抑制引發氣道發炎的特定免疫系統成分,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這些治療通常需要在專業醫師的諮詢與評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氣喘類型、病情嚴重程度及其他健康狀況,制定個別化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

每日2份低GI水果 糖尿病風險降36%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左)與何明華營養師共同呼籲,控制血糖可優先選擇高營養密度水果。(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但許多人卻不吃水果,因為怕甜影響血糖控制。專家19日呼籲,每天吃兩份(即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反倒有助預防第2型糖尿病。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25年的統計,全球有5.89億成年人(20-79歲)患有糖尿病,預計到2050年,將上升至8.53億。 國健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為12.8%,台灣成人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兩份的比例高達89%,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提醒,2021年一項針對7675名中年人的研究發現,健康的飲食(包括完整水果攝取)有助於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每天攝取兩份水果,糖尿病發生風險更可降低36%。 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最新飲食指引強調,蔬菜不能取代水果,每天攝取2份水果,糖尿病風險降36%,均衡飲食是糖尿病照護的基礎,營養密度則是飲食選擇的關鍵。選擇低GI、高營養密度及高膳食纖維的水果如奇異果、番茄等取代部分澱粉,如能從早餐開始及餐前吃更好。 營養師何明華表示,水果甜不等於升糖指數高,對糖友其實所有的水果都可以食用,但若要達到每日攝取200克的建議量,應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的水果並建議從早餐開始取代部分澱粉,能更有效地幫助血糖控制。何明華建議,早餐時可選擇一份低GI、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的水果,並將澱粉攝取量減半,搭配蔬菜。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既能達到營養均衡,又能穩定餐後血糖。至於「二高一低」水果推薦,包含奇異果、百香果、楊桃、木瓜、荔枝、番茄、柑橘、芭樂、西瓜、龍眼、酪梨、香蕉、芒果、水梨等,都是好選擇。

Read More

不菸女肺腺癌增 防腐劑是關鍵

  中研院20日發表「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左起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陳晉興、通訊作者陳玉如、資深作者楊泮池。 (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研院20日發布「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專家指出,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全球都呈增加趨勢,中研院針對不吸菸肺腺癌患者研究發現,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汙有關,其中加工食品防腐劑對女性影響大於男性。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表示,近年發現,肺腺癌患者中的女性比重不斷上升,目前研究推測與賀爾蒙有關。兩性對不同環境致癌物的耐受性不同,惡性癌化路徑也有一些差異。 中研院領銜「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攜手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台灣、美國、歐洲共406名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齡介於60至65歲,發現男性及女性對於環境因子的耐受性不同,如女性對食物工業中使用的防腐劑特別敏感,男性則與吸菸、二手菸及汽機車排放廢氣、PM2.5等空汙有關。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最新論文的資深作者、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全世界不抽菸的癌症病患都呈現增加趨勢,這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菸害防制有關。但台灣女性肺癌發生率的增加速度,遠超過日本、韓國,有人懷疑是台灣篩檢做的比較多,篩出較多早期病例;統計卻表明,高比例病人被篩出時已是第4期,這可能與台灣相對環境暴露有關,包括交通工具排放、火力發電廠造成的空氣汙染。最新研究也顯示與馬兜鈴酸(過去常見於中藥材)有關。 研究證實,在吸菸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非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現象。研究也鑑定出與常見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和亞硝胺)相關的不同腫瘤分群,確認環境因子在肺腺癌病程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 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為3大亞型;其中,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床上屬第1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盼透過血液早期篩檢,預計2、3年內用於臨床檢驗。 除了揭示成因與亞型之外,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基因沉默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並提供針對不同亞型患者的多層次治療策略藍圖,為肺腺癌精準醫療開啟新的可能。 研究揭示肺腺癌的關鍵致癌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並發掘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

Read More

南部血荒北血南送 O型僅剩6.8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捐血中心20日指出,中南部因接連遭風災及豪雨重創,使血液庫存告急,已進行「北血南送」數千袋血液支援,捐血中心呼籲民眾踴躍捐血,尤其目前O型血存量僅剩6.8天,庫存量偏低,已亮起紅燈。 食藥署指出,今年7月2日已公告修正「捐血者健康標準」,有條件放寬捐血者年齡,並調整體重、體溫規定,也增訂蟲媒、血液傳播相關傳染性疾病、牙科手術等應暫緩捐血或不得捐血的情形。 台北捐血中心主任林敏指出,全台每天用血需求約6600袋,以2024年為例,國內捐血率達到7.8%,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5%;提高捐血者年齡實施1個多月來,的確接獲不少民眾詢問,也有民眾直接到捐血站捐血,捐血者確實呈現增加,但仍需要長期觀察。 林敏表示,近期中南部因颱風、水災等問題,血液庫存量下降很多,這陣子從台北、新竹中心調撥數千袋血液支援。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天為偏低,4天以下為急缺。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最新統計,目前全台血庫存量為8.1天,其中O型血僅剩6.8天最告急,其餘血型存量尚屬正常。 捐血中心指出,血液基金會除了供應全血、分離術血小板外,也持續推動國血製劑生產,現行藥事法列出的必要藥品清單中,包括免疫球蛋白(IVIG)、白蛋白、第8及第9凝血因子,其中白蛋白用量高,尚無法自給自足,另外3項使用量有限,國血製劑供應無虞。 食藥署指出,為確保國血國用的品質,食藥署除辦理捐血機構訪查及血液製劑GMP檢查,同時就捐血機構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協助捐血機構精進各項作業流程與品質管理優化,並蒐集捐血機構設置標準的國際趨勢及落實GMP檢查接軌國際,致力於打造更完善的捐血環境。

Read More

罕病LAM她肺臟移植擺脫呼吸器

張育宜(左)因「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去年接受肺臟移植後擺脫呼吸器,20日與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林孟志(右)合影。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40多歲《住在月亮上的女孩》作者張育宜年輕時因呼吸困難,當初以為只是氣喘,23歲檢查確診「淋巴管平滑肌增生症」(LAM),自此展開與呼吸器形影不離的生活,甚至連走出家門都困難重重。去年接受肺臟移植,終於擺脫20多年無法正常生活的痛苦。 高雄長庚醫院醫師林孟志表示,這種肺部罕見疾病只發生在女性身上,好發於20~30多歲,全台約50多名患者;常有呼吸困難、氣胸、胸腔積液等,基本上沒有藥物可醫治,呼吸器只是維持生命,不少人在確診後10年左右離世。「育宜形容自己是住在月亮上的女孩,就是因為月球上空氣稀薄,這個疾病的患者生活得非常辛苦」。 高雄長庚累計6例肺臟移植成功案例,20日舉辦成果記者會,邀請病友現身說法。(高雄長庚提供,中央社) 「肺臟移植幾乎是所有器官移植最困難的」,林孟志表示,高雄長庚肺臟移植團隊成立至今已完成6例移植手術,除縮短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更提升術後生活品質,術後出院率達84%。副院長林志哲表示,透過紮實的臨床經驗與林口、台北長庚團隊密切合作,高雄長庚已成功建立南北聯手模式。未來將持續朝向建置南台灣肺臟移植中心邁進,強化術前準備、術後照護與長期追蹤等環節,提升整體成效。 高雄長庚20日舉辦「肺臟移植成果記者會」,邀請病友分享康復的艱辛歷程。

Read More

48歲女健檢 管理師幫揪乳癌首期

  高醫結構化病歷系統簡化紀錄流程,提升醫療資料應用價值。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8歲廖姓女子接受成人健檢,因同時符合公費乳房攝影資格一併接受檢查,結果提示有異常;經個案管理師超過5次主動聯繫安排回診,切片檢查確診為乳癌第1期。經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與術後放射線治療已順利康復,並持續定期回診追蹤,積極配合醫囑。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3年度癌症篩檢績效評比結果,高醫榮獲「乳癌生命搶救王」首獎。 (記者王正平攝) 國健署公布113年度癌症篩檢績效評比結果,高醫獲醫學中心組乳癌篩檢第1名,榮膺「乳癌生命搶救王」。副院長暨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高醫透過篩檢、診斷、治療與追蹤4階段的「一條龍」團隊照護模式,提升乳房攝影篩檢量,並成功發現多起疑陽個案。 為強化乳癌早期發現與治療,高醫整合門診提示、住院與外出篩檢,每天發送上百則簡訊提醒民眾於門診即時完成篩檢,並導入門診自動開單系統,針對符合資格對象主動安排乳房攝影檢查。 高醫癌症中心主任蕭惠樺指出,高醫個案管理流程結合資訊系統,即時收案並追蹤進度,同步監測品質指標。根據院方統計,高醫乳癌病人5年存活率(不分期)達87.66%,優於全國平均87.06%。近期亦開發結構化病歷系統,簡化紀錄流程,提升醫療資料應用價值,未來將持續擴大篩檢、強化個案管理,打造醫病雙贏。 高醫表示,將持續推動癌症防治行動,實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降低乳癌死亡率為首要使命,致力於提供全面且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守護民眾健康。

Read More

恐雙株夾擊 秋冬流感重症風險升

李慶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預估秋冬恐流感雙病毒夾擊。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連續第3年出現夏季流感,有全年化趨勢。醫師20日示警,今年秋冬流感殺傷力較強的A型流感H3N2病毒株恐回歸,和H1N1病毒株雙夾擊,讓重症死亡風險升高。國內首度引進供2~17歲兒少使用的鼻噴式流感疫苗,國內目前僅供自費接種,醫界希望疾管署盡早評估納入公費接種範圍。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教授表示,今年全年度都有零星流感個案,春節後與夏季亦出現非典型高峰;截至8月全國流感併發重症累積案例已超過2年前同期2倍以上。由於兒童免疫系統較弱,遭受流感侵襲的風險是成人的5倍,且感染後重症或需住院的機率顯著高於成人。 根據統計,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流感住院者,有67%未接種過流感疫苗,2成住院後需進一步至加護病房治療。邱政洵強調,兒童及青少年在家中傳播流感病毒的風險,是成人的2倍,容易形成「家庭→社區→家庭」的連鎖傳播,進一步把病毒帶到老年人或慢性病者身邊,造成嚴重醫療負擔。 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說明,根據疾管署統計,夏季全國呼吸道病原體檢出資料中,流感病毒陽性占比20%,今年已經連續3年出現夏季流感,有全年化趨勢。 臨床經驗顯示,一個病毒株流行超過3年,其他病毒株就可能反撲。今年流感以A型流感H1N1為主,且流行超過3年;憂心H3N2病毒株反撲可能變成「雙株夾擊」。 相較於注射型流感疫苗,黃立民表示,國內今年首度引進鼻噴式流感疫苗,開放2~17歲兒童及青少年自費接種,提供無痛、免挨針的新選擇,且具8~12個月的長效保護力,是防禦流感全年化的重要新武器,盼藉提升兒童與青少年族群的疫苗覆蓋率,強化全台抗流感的防護網。

Read More

熟女偏頭痛頻發 是年輕時數倍

  醫師陳冠佑說,慢性偏頭痛治療需「醫病合作」,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效果。(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的慢性頭痛疾病,盛行率高達百分之10至15,女性患者更明顯多於男性。特別是在更年期前後,因雌激素波動,偏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往往加劇,不僅影響工作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進展為「慢性偏頭痛」,每月發作超過15天,也成為民眾就醫時的棘手挑戰。 陽明交大醫院中醫科陳冠佑醫師分享一個案例: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偏頭痛折磨超過20年。她回憶年輕時僅每月發作1次,近兩年進入更年期後卻惡化為每月7至8次,頭痛常伴隨眩暈、惡心與嘔吐,甚至持續兩天不緩解。長期依靠止痛藥效果有限,最後在朋友推薦下轉而尋求中醫調理。 經詳細問診與理學檢查,陳冠佑發現患者肝鬱氣滯、陰虛火旺,肝陰不足導致肝風內動,慢性偏頭痛在中醫屬「本虛標實」,指的是體質是虛證,但表現的症狀卻為實證,需長期調養,治療上,陳冠佑特別針對疏肝理氣、平抑肝風、滋陰清熱與調和氣血進行處方,同時提供衛教建議,包括作息調整、避免熬夜、規律服藥與按時回診等。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僅服用中藥1週後頭痛症狀即大幅改善,1個月內竟未再發作。 她甚至笑著告訴醫師,這次回診已不是為了頭痛,而是希望能進一步調理異位性皮膚炎,可見整體體質的調理,對健康有全面助益。

Read More

和家樂複合式釣蝦場誠徵工作伙伴

1.早蝦櫃台:薪29000元+紅利、08:00-16:00 2.中班廚助:薪32000元、18:00-02:00 3.早班外場:薪29000元、10:00-18:00 月休6天、生日禮金、享勞健、團保 南市中華北路一段78巷66號 06-35087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