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公所號召全民清綠癌小花蔓澤蘭秤重換Money

小花蔓澤蘭的繁殖力相當強,一天可增生長達二十四公分,素有綠癌之稱。(記者林中行攝)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清除小花蔓澤蘭大作戰開始!在花蓮縣政府補助下,花蓮市公所即日起到十月三十一日止,每週一及週四下午收購小花蔓澤蘭,收購價格每公斤八元,歡迎民眾隨手清除住家附近的小花蔓澤蘭,拿到花蓮市公所「秤重換Money」。 花蓮市公所表示,小花蔓澤蘭素有「綠癌」之稱,在台灣低海拔地區都可以見到其肆虐的身影,相關單位為了防治小花蔓澤蘭煞費苦心。由於小花蔓澤蘭開花期在每年十月以後,因此清除最佳時機是在每年的九至十月。 市公所表示,小花蔓澤蘭的繁殖力相當強,既可無性繁殖,也可有性繁植來長出種籽,其蔓莖的每個節除了可長出新芽之外,節及節之間也能長出不定根,一天可增生長達二十四公分,單是一株小花蔓澤蘭能在數個月內覆蓋約二十五平方公尺面積的範圍,因此有「一分鐘一英里」之稱。 市公所強調,小花蔓澤蘭由於有入侵林地後攀爬纏繞的特性,會使林木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市公所農觀課長方梅萍指出,要清除小花蔓澤蘭必須連根拔起,再用塑膠袋將整株封死,才能有效遏止繁延。 公所為鼓勵民眾加入清除綠癌的行列,建議利用登山運動之際順手拔除小花蔓澤蘭,除了推動防治工作外,還可以小賺一筆。民眾將拔除的小花蔓澤蘭裝入透明塑膠袋後,攜帶私章及金融機構存摺影本,送至花蓮市農觀課(進豐生活園區內兒童圖書館斜後方)秤重,填妥申請資料,活動結束後,縣府會將兌換金額匯款至個人帳戶即可。

Read More

關懷弱勢身心障礙 瑞穗鄉發送輔具減輕弱勢負擔

瑞穗鄉長吳萬德率公所團隊親自前往瑞穗村、鶴岡村、瑞祥村發送醫療輔具。(瑞穗鄉公所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瑞穗鄉地處偏鄉醫療不便,對於弱勢身心障礙及高齡長者,取得醫療器材及生活輔具較為困難,有鑑於此瑞穗鄉長吳萬德親率公所團隊前往瑞穗村、鶴岡村、瑞祥村發送醫療輔具。 鄉長吳萬德表示,為了照顧瑞穗鄉弱勢身心障礙及高齡長者,特別發送各式輔具以彌補民眾生活不便及醫療不足之處。 吳萬德表示,瑞穗鄉地處偏鄉醫療資源缺乏,對於弱勢身心障礙及高齡長者,要取得醫療器材及生活輔具較為困難,而鄉民常有臨時及緊急的醫療輔具需求,卻找不到協助,民眾的聲音鄉公所聽到了,公所將全力幫助鄉民度過暫時性需求,為鄉親注入滿滿的溫暖與希望。 瑞穗鄉公所表示,此次發放醫療輔具包括輪椅、助行器、四腳柺、銀髮散步車等,可讓身障朋友及高齡長者在生活上較為安全、便利,並期盼輔具資源可以獲得最有效的利用,讓所有亟需幫助的鄉民減輕醫療負擔,生活獲得更妥善的照顧。

Read More

苗栗藝術種苗計畫啟動 紙風車劇團等7場免費演出

苗栗藝術種苗撒播計畫三日在縣府宣傳記者會邀請紙風車劇團、台灣特技團、即將成真火舞團帶來精彩的片段表演。(記者謝國金攝)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今年度苗栗縣藝術種苗播撒計畫持續攜手紙風車劇團帶來優質表演,及紙風車鄉村卡車藝術工程,將於九月十三日起除竹南、苗栗外,並前進三灣、通霄、獅潭、造橋、西湖首度演出,七場次免費入場,邀請鄉親們踴躍參與,共同享受這場藝術盛宴。 縣府文觀局執行苗栗縣藝術種苗播撒計畫透過大型舞台劇、藝術卡車等不同形式演出,三年來走遍超過七成鄉鎮培養縣內孩子養成欣賞藝術的習慣,今年除紙風車五齣劇碼以外,台灣特技團、即將成真火舞團搭配紙風車藝術卡車更首度開進造橋、西湖演出,開拓苗栗孩子們多元的藝術視野。 三日在縣府宣傳記者會邀請紙風車劇團、台灣特技團、即將成真火舞團帶來精彩的片段表演,高難度特技及演出引發幼童歡呼連連,苗栗縣長鍾東錦啟動苗栗縣藝術種苗播撒計畫,並送上乖乖小禮物給專注欣賞表演的幼童們,各級民意代表等人也到場邀請大小朋友前往欣賞。 縣長鍾東錦表示,此計畫表演節目精彩多元,而這些資源不能只獨厚竹南、頭份、苗栗三鄉鎮市,因此規畫安排十八鄉鎮市演出,讓更多鄉親能及孩童能就近欣賞優質表演。縣長強調,表演團隊用心策畫故事內容、道具、動作藝術,希望孩子們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培養藝術氣息,並透過故事寓意吸收道德觀念,讓藝術種子在孩子心中萌芽,未來成為愛好音樂、表演進而培養興趣專長的優秀人才,期許在苗栗成長的孩子都能感到幸福快樂,長大後協助苗栗讓家鄉發展得更好。

Read More

台灣客家文化館突破千萬人次 推AI導覽展現文化魅力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於苗栗銅鑼的台灣客家文化館一0一年開園,現台灣客家文化館遊客總數於九月三日突破一千萬人次參觀的里程碑,歡迎大家有閒來寮並參與豐富精彩的客家文化體驗。 台灣客家文化館致力推動全球及台灣客家文化保存、傳承與創新,透過展演活動、教育體驗課程及學術交流等多元媒介行銷推廣客家文化。 因應AI技術應用,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南北兩園區推出AI智慧自助導覽系統,提供一站式智慧導覽服務,遊客掃描QR code後,系統即時自動偵測瀏覽語系,切換至該語系介面,目前提供客英日韓四種語系服務,民眾觀展一支手機聽導覽最自在。 再加上既有官方網站七二0度環景線上導覽專區、FB粉絲專頁推出「來做客來講客」線上導覽短片,仍持續更新,透過虛實整合方式展現,將實體展覽的數位轉化,體驗結合客家歷史、人文的數位導覽服務,讓無論身處何地的民眾都能近距離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客發中心主任何金樑表示,台灣客家文化館將持續推出更優質的館舍體驗;秋高氣爽正是出遊好時光,「跈水路‧打先鋒 - 六堆‧先鋒堆特展」在台灣客家文化館第一特展室正式開展,繼「行寮,南岸十三左堆聚落展」大獲好評後,台灣客家文化館再次將六堆的「先鋒堆」介紹給大家,以「庄頭博物館」、「六堆蓋鬧」、「跈等水路寮客庄」等三個展示主題,分別從百年客庄聚落、信仰及水文生態來呈現萬巒先鋒堆獨有之聚落風貌,歡迎鄉親到館坐寮。  

Read More

竹市府攜手學會與知識庫 推動素養導向教育合作

竹市攜手產學簽署MOU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圖由左至右)教育處長林立生、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理事長吳清基,與台灣知識庫創辦人邱昌其共同簽署MOU。(新竹市政府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近日與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以及台灣知識庫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三方秉持資源共享、專業合作與教育公益的熱情,攜手推動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期盼為孩子們開啟更多元的學習契機。 此次簽署由教育處長林立生、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理事長吳清基,與台灣知識庫創辦人邱昌其共同完成,象徵著教育界、學術界和企業界,攜手共進的重要一步。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這次合作不只是資源的共享,更是一份對孩子未來的承諾。台灣知識庫將提供市轄十六所國中「會考制霸」叢書及線上課程帳號,並為數位實驗高中學生提供專屬數位學習內容,捐贈的套書與數位課程,將幫助弱勢學生跨越經濟障礙,幫助家境有困難的學生,突破學習困境,實現教育賦能的重要目標。 新竹市立數位實驗高中感謝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所提供的數位課程影音教材,校方作為重視數位學習與自主學習的學校,這些寶貴的資源不僅助於學生課後的學習,更可豐富教師的教學材料。 教育處表示,此次合作內容涵蓋AI、SDGs及新興科技素養課程設計,推動從國小到高中的跨領域課程,並透過教師研習、校長論壇與學生職涯講座,提升教師專業與拓展學生視野,建立素養檢測與數據回饋機制,做為教育政策與課程改進的重要依據。推動教育平權計畫,將資源送到偏鄉與弱勢角落。 教育處強調,此次簽署為期兩年的合作備忘錄,三方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檢討會議,滾動式修訂內容,確保與教育現場需求貼合。透過跨界合作,讓竹市的孩子能在素養導向課程中成長,讓教育成為翻轉人生、照亮未來的力量。

Read More

向英雄追思致敬 竹市軍人節秋祭典禮追悼國軍先烈

竹市府三日在軍人忠靈祠隆重舉辦「一一四年陣亡將士暨公殞官兵秋祭典禮」,由秘書長張治祥擔任主祭,現場氣氛莊嚴肅穆。(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為向國軍陣亡將士及先烈表達追思,新竹市政府三日在軍人忠靈祠隆重舉辦「一一四年陣亡將士暨公殞官兵秋祭典禮」,由秘書長張治祥擔任主祭,並邀請多位新竹市議會市議員、地區各駐軍部隊官兵、機關團體代表及先烈遺族出席致祭,現場氣氛莊嚴肅穆。 張治祥表示,榮民前輩當年在前線浴血奮戰、報效國家,退役歸鄉後依然是竹市最重要且安定的力量。市府每年於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及九月三日軍人節舉行忠靈祠祭典,追思烈士成仁取義的精神,讓國家與社會得以安穩前行。市府也將持續推動各項關懷榮眷與退伍軍人的措施,守護市民安全與福祉,並弘揚愛國精神。期盼透過莊嚴的秋祭典禮,撫慰遺族心靈,同時喚起全民對和平與自由的珍惜。 民政處說明,軍人忠靈祠環境清幽、視野遼闊,安奉無數英勇犧牲的榮民先烈,為提供家屬更完善的祭祀體驗,市府持續推動環境改善措施,包括新增塔位工程、無障礙坡道改善工程及周邊環境美化(含森林步道)工程,優化環境並方便年長者前來憑弔。同時開放夫妻同櫃安奉,讓家人得以團聚,實現親屬心願。一一四年更啟動電力系統整修規劃,期盼打造更安全、便利的追思空間。 民政處補充,忠靈祠於開放時段均有專人服務,園區內設置輕型戰車與勝利女神飛彈模型,展現國軍意象,並規劃兒童遊戲區,讓環境更貼近民眾日常。市府期望透過持續精進,落實「公墓公園化」的目標,兼顧追思祭祀與休憩功能。

Read More

綠癌來襲小花蔓澤蘭威脅生態 南澳社區合力清除300公斤

林保署南澳工作站號召志工在朝陽步道旁清除小花蔓澤蘭。(林保署宜蘭分署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被譽為「綠癌」的小花蔓澤蘭原產於中南美洲,因生長快速、蔓延力強,會攀附樹木與農作物,遮蔽陽光,使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是台灣重要的外來入侵種,林保署宜蘭分署二日結合朝陽地區志工,以最環保的方式拔除近三佰公斤的小花蔓澤。 南澳工作站主任傅正儀表示,小花蔓澤蘭植物除了能靠地下莖蔓延,每年十月至隔年二月更能開花結果,單一平方公尺可產生多達十七萬顆種子,並隨風四散,導致清除難度極高。 為了防堵其擴散,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在開花結果期,結合南澳朝陽社區居民與企業志工,共同在朝陽環山步道周邊展開清除行動。該區因鄰近農田且日照充足,極易成為小花蔓澤蘭的繁殖熱區,此次行動共動員約四十人,在炎熱天氣下合力進行一小時,成果累計清除超過三佰公斤,展現社區與政府攜手保護環境的決心。 林業保育署提醒,防治小花蔓澤蘭必須把握時機,在九月花期前集中清除,才能有效減少其繁殖與蔓延。未來也將持續推動「防治月」活動,號召更多民眾一同參與,避免外來物種侵害台灣生態,守護原生林相與農地環境。

Read More

從風災折木到工藝家具 陽明交大推動校園樹木循環再生

陽明交通大學將風災折斷的樹木、修枝木與斷裂的棒球球棒,經過收集、整理與設計,化身為實用的小家具、花台與工藝作品,以新的姿態重返校園發揮新的價值。(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颱風過後倒伏的枝幹,或是例行修剪下來的校園樹枝,過去往往被當成廢料焚燒或棄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將風災折斷的樹木、修枝木與斷裂的棒球球棒,經過收集、整理與設計,化身為實用的小家具、花台與工藝作品,以新的姿態重返校園發揮新的價值,展現高等教育推動循環經濟的具體行動。 陽明交大表示,這項「校園樹木循環再生」計畫,是校方啟動的「二0二五 NYCU 永續月」的重要亮點之一。透過為期一個月的系列展覽與活動,校方希望傳達「讓資源再生、讓價值延續」的理念,並提出「陽明交大永續DNA:創新、韌性、實踐」的願景,將永續價值深植於校園文化與日常生活。期望透過永續月,引導師生將永續實踐內化為日常習慣,讓每位師生都能成為校園森林循環的參與者與推動者。 「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早已寫進陽明交大的DNA。」校長林奇宏指出,校園樹木循環再生是最具象徵性的案例,這些木材曾校園內修枝後的樹枝,曾是颱風中折斷的樹木,也是陪伴球員揮擊的球棒,如今化身為校園裡的家具與工藝品,「它們不只是被再利用,更是循環經濟精神的具體實踐」。 為期一個月的永續月,除了自然面向的創新,也聚焦「以人為本的身心靈韌性」,規劃電影、藝文展演及講座,舉辦USR年報暨成果發表會、論壇、參訪與工作坊,以社會責任計畫連結在地社區與國際議題。邀請師生與社區一同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Read More

「臺灣智慧農漁週」南港登場 桃園館3大智農主軸秀成果

限時三天「臺灣智慧農漁週」南港登場,桃園館3大智農主軸秀成果。(農業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二0二五臺灣智慧農漁週」三日起至九月五日於南港展覽館登場,桃園市政府農業局以「智慧農業防災平台」、「智慧農耕協作計畫」及「智慧茶產區推動計畫」三大主軸,規劃「智慧桃園.桃園好農」展區,透過互動設計和數位內容為特色,邀請民眾到J五0八桃園館展區體驗全新智慧農業,參加趣味有獎徵答拿好禮。 農業局長陳冠義表示,桃園市近年持續推動智慧農業應用,從氣象監測、灌溉管理到農機共享服務,逐步建立更具韌性的農業系統,並結合AI、大數據等智慧應用,符合省工省力及SDGs淨零碳排目標。這次展出的「智慧農業防災平台」,整合微氣象站、田間感測器與手機通報系統,讓農友能即時掌握天候變化與災害警訊,提升防災應變力;「智慧農耕協作計畫」則以跨區農機共享為核心,透過平台媒合,讓農友能快速找到適合的農機與人力,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智慧茶產區推動計畫」則結合物聯網監測、產銷履歷與品牌行銷,協助茶農朝向智慧化、國際化發展。 限時三天「臺灣智慧農漁週」南港登場,桃園館3大智農主軸秀成果。(農業局提供)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民眾可透過展覽可以了解桃園的智慧茶園監控系統,田間管理的相關溫濕度、肥料管理等,透過智慧化科技導入,生產出優質茶葉品質,並降低成本,解決缺工問題。 桃園智慧農耕團總教官吳成富表示,智農團在桃園提供協助回鄉青農相關專業知識,將智慧農業概念套入教育訓練,讓農民熟悉農機機械操作,甚至透過資源整合共享農業機械,大大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經營效益,透過農業局「智慧桃園.桃園好農」展區,讓民眾一目了然。 農業局長陳冠義強調,桃園發展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導入,更是完整產業鏈再造,包含從田間管理到市場通路的數位轉型,在市府與農友攜手合作下,一一四年也榮獲「臺灣永續行動獎-金獎」肯定。智慧農業是桃園邁向永續與國際的重要關鍵,未來將持續強化數據應用、跨域合作與青年農民參與,推動農業產業鏈升級,打造更加安全、智慧與永續的農業環境。

Read More

竹縣義民祭創藝展 彩繪百豬亮相

新竹縣「『豬』事大吉義民創藝展」開幕,百隻創意彩繪小豬齊聚縣史館。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義民祭「『豬』事大吉義民創藝展」三日開幕,一百隻創意彩繪小豬齊聚一堂,可愛模樣贏得眾人目光;限定版義民茶香平安符文創紀念禮盒也同步亮相,為六日義民祭典暖身。 副縣長陳見賢表示,欣逢義民廟建廟二百三十七週年,明年也是文化局三十週年局慶;在義民祭前夕舉辦系列活動,由祭典區十二個國小參加神豬彩繪活動,向孩子傳達義民祭的由來,也讓義民爺忠孝節義的精神傳承下去。 客委會副主委邱星崴表示,義民祭是北台灣客家獨特文化,奉飯、神豬及放水燈等都是重要環節及文化表現,從家戶奉飯、獻五共,義民祭當天重現義民爺,融合族群精神。客委會支持竹縣義民祭,代表客家傳承下來的忠義精神。 文化局指出,義民祭中所稱的「領調」,有在義民祭典承擔職務或募集祭典基金等兩種目的。賽神豬為義民祭典中重要民俗活動之一,以信徒供奉的神豬重量分高下,表達對神明的敬意。今年的彩繪神豬徵件比賽,將兩種文化意涵融合,由文化局發起徵件召集令並提供白胚豬模型,廣邀縣內各國小認領彩繪神豬的工作,使傳統文化傳承向下扎根,推廣義民祭典活動。 文化局長朱淑敏指出,距離上次文化局舉辦彩繪神豬比賽已有六年,這次徵件對象以今年義民祭輪值祭典區的小學為主,包含關西鎮東光、東安、玉山、錦山及關西國小等,共徵得二百零八隻彩繪豬,挑選一百隻布展,展期至十一月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