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醫抗憶繪畫賽 長者合力創作

童綜合醫院舉辦「2025創意無限-抗爭記憶流失的勇氣」,社區長者一起參觀畫作。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994年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失智症日,並於2010年積極推廣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就是希望讓全球都能正視失智症這個問題,藉由對於失智症的關注來支持失智患者與家屬。2025年失智症月的核心主軸為「鼓勵提問、增進理解」,經由認識與理解來消弭對失智症的恐懼,提升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知與友善包容失智者。 童綜合醫院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響應114年失智症月,舉辦「2025創意無限-抗爭記憶流失的勇氣」繪畫競賽,冀望以「畫」會友,共同推廣健康友善失智藝起來,且結合童醫院尊重生命、促進健康理念,鼓勵民眾及其社區用繪畫共同闡述友善失智之重要性。 這次繪畫競賽的作品主要是由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及失智長者共同合作創作,共有54幅作品參賽,經由網路票選並專家評選後,由臺中市失智防治協會所創作〈記憶退色〉作品獲得冠軍。另外這次參加比賽的作品也都在童綜合醫院地下一樓轉角藝術空間進行展覽,《創意無限-抗爭記憶流失的勇氣》繪畫展展期為即日起至9月30日,歡迎到院民眾與患者都能欣賞畫作,感受失智者筆觸下的世界,也促使失智議題在畫展中集結發聲。 童綜合醫院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主任黃尚堅表示,在這次《創意無限-抗爭記憶流失的勇氣》繪畫展中,可以看到長者與失智者用色彩與筆觸,將內心世界與生命故事化作一幅幅動人的畫作。這些作品,不只是藝術的美麗,更蘊含著面對記憶流失時的勇氣與堅持。童綜合醫院失智中心與台中市失智防治協會希望藉由這場展覽,讓更多人理解失智者的處境,推廣「尊重生命、友善失智」的理念,共同打造友善社區。

Read More

〈中華學園〉釋放自我

台南市慈濟國小六年包容班 ◎王信驊 「showtime!」一瞬間,一顆球從對手的肩膀擦身而過,我高興地丟出球拍大叫,享受這一刻的美好時光,與對手切磋,是我最愉快的時候。 「砰——砰——」球從桌子上彈起,我快速地揮舞球拍,將球回擊,我手腕微彎,手指緊握,身體向前傾,隨時做好擊球的準備。聽著陣陣球聲迴旋地來回,我的心熱血了起來,能與教練練習,是我的榮幸。我時不時會放慢節奏,讓自己平靜一點,慢慢摸清對手球路。看著球來回雀躍的彈跳著,如同我澎湃的內心,即刻抓住擊球點,把握住每個進攻機會,在球場上全力釋放自我,真的很痛快! 有時候在家,我也會利用空檔時間自我鍛鍊,期盼能在球桌上大展身手。在自習的情況下,我反而可以更悠閒的練球,不論切球、花式、上旋球樣樣都行,即使打錯也沒關係,不會被限制,甚至能夠突破自己打球的習慣,提升球路的多樣性、反應力以及手速的敏銳度。 桌球讓我樂在其中,聽著每顆球的碰撞聲,就會使我燃起全力以赴的烈火,不管在球桌上,還是自我精進的人生道路上,都該盡全力發揮,盡興享受成果啊!

Read More

自越、菲入境 高市境外登革熱+3

  高市府防疫團隊亦已針對確診個案住家、工作地及活動地進行緊急防治。(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20日公布新增3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其中1例為本國籍50多歲民眾,另2例均為菲律賓籍人,目前3例確診者都已安排住院,市府防疫團隊亦已針對個案住家、工作地及活動地進行緊急防治。 衛生局指出,本國籍50多歲民眾4至9日前往越南旅遊,15日出現症狀,隔天診所NS1快篩陰性,17日檢驗PCR陽性,另一例為來台旅遊30多歲菲律賓籍旅客,13日自北部入境,17日傍晚抵達高雄,隔日有症狀診所就醫快篩陽性,9月19日檢驗PCR陽性;第3名個案為30多歲菲律賓籍女性,為本市一家科技公司作業員,9日入境,16日有症狀,兩天後就醫快篩陽性,19日檢驗PCR陽性。 衛生局表示,截至19日,全國登革熱境外移入個案共171例,高雄市21例,其中9月迄今新增7例,顯示目前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仍嚴峻,正值暑假結束新的學期開始,自高風險國家入境的國際移工、學生、旅客增加,為落實登革熱「決戰境外」防疫策略,避免境外登革熱病毒進入社區擴散風險,衛生局特別提醒自高風險區入境1週內如有登革熱症狀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活動史,以利醫師早期診斷、早期防治。 衛生局亦提醒,民眾入境時若有發燒、頭痛、肌肉骨骼痠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配合抽血、疫調,完成登革熱NS1快篩採檢,等待快篩結果,可獲得500元禮券。 另外,入境發燒配合採檢NS1快篩陰性者,同意入住指定醫院至PCR檢驗結果確認,可獲禮券1,000元,住院期間費用免費(不含伙食費及自費病房費)、機場至指定醫院計程車費用則核實支付,確診另獲2,500元通報獎金。

Read More

陪友乳房檢查 婦意外揪乳癌

  醫師李育嘉說,如能持之以恆定期檢查,很有機會在癌前病變或原位癌階段就發現問題,並且及時治療。(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陳姓婦人因鄰居聽完乳癌防治講座後相約前往長安醫院乳房外科檢查,原本只是順道陪同,沒想到竟意外發現左側乳房腫瘤為惡性。所幸腫瘤發現時仍屬早期,順利接受保留乳房的腫瘤切除與淋巴結摘除術,目前恢復良好,也讓她對這場「意外的陪診」深感幸運與感激。 長安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育嘉表示,日前受邀至社區長青學苑舉辦乳癌防治講座,現場反應熱烈。不久後,一位熱心的學員便邀請鄰居陳女士前來門診做乳房檢查。其主訴左側乳房腫塊去年曾在他院切片診斷為良性,之後並未持續追蹤。此次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腫塊邊界不清楚、形狀不規則,經再次切片後確診為乳癌。 「乳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因此良性診斷後仍須持續追蹤,才能避免遺漏惡性變化,因此定期追蹤與必要時的複檢格外重要。」李醫師說,如果能持之以恆定期檢查,其實很有機會在癌前病變或原位癌階段就發現問題,並且及時治療,達到完全痊癒的可能。以陳婦人為例,因腫瘤發現得早,不僅順利接受手術,術後亦無需化療,且未見明顯轉移跡象。 李育嘉呼籲,乳癌雖為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但若及早診斷與治療,第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98%。他提醒,國健署目前已擴大乳房攝影篩檢補助年齡至40至74歲,民眾應善用資源,特別是有腫塊、乳頭內陷或分泌異常時,更不應輕忽,每一次定期檢查,都是與健康拉近距離的關鍵一步。

Read More

小港醫研討會 聚焦智慧醫療

小港醫院舉辦「2025年高雄市市立醫院醫事聯合學術研討會」,會中聚焦數位賦能與永續醫療。(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與高雄市醫事暨醫務行政學會共同主辦的「2025年高雄市醫院醫事聯合學術研討會」20日在小港醫院舉行,研討會以「數位賦能永續醫療,共築健康台灣未來」為主題,展現南台灣醫療體系在智慧醫療、長照政策及ESG永續發展上的多元成果。 研討會邀請健保署長陳亮妤、高屏業務組組長林淑華、育英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長侯明鋒、員林基督教醫院院長李國維,以及高雄市多家醫院院長齊聚。 今年的研討會徵稿踴躍,內容涵蓋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醫務管理、ESG永續、智慧醫療、長期照護、健康促進、全人照護、友善職場等多元面向。經過專家審查,共29篇口頭報告與527篇海報論文脫穎而出並展出,充分展現醫界專業研究能量與實務創新的成果。 會中,員林基督教醫院李國維院長以「醫院現狀挑戰及各種因應方式—以AI醫療協作為例」專題演講;他指出,醫院正面臨高齡化、醫療人力不足與醫療需求快速增加的多重挑戰,傳統醫療模式難以同時兼顧效率與品質,為此,人工智慧的導入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醫療轉型的重要契機。他也提醒,醫院在推動AI醫療時,必須同時考量數據隱私、倫理規範才能真正發揮AI的價值。 陳亮妤以「高齡化的健保新政」為題發表專題演說,她強調,健保制度正面臨人口結構急遽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挑戰,唯有積極改革、超前因應,方能同時確保健保財務穩健與醫療品質提升,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洪志興院長則以小港醫院的實際行動,分享醫院在ESG永續與智慧治理上的努力與成果,醫院正全力邁向「智慧醫院全機構認證」,這將是數位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思念寫作本事(上)

櫻之物語 文/陳銘磻 畫/簡昌達 花色褪盡亦藏舊 《以父為名》、《父親》——淚光閃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晦秋,猝然斜風細雨的新竹,我喊叫爸爸的父親,在省立新竹醫院病房,因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炎併發,斷氣往生;我在接獲緊急通報,趕赴病榻不見身影,黯然神傷穿越淒風苦雨的陰森太平間,叩拜他的離去。 一切靜寂無聲,跪拜的那一抹愁容,竟成父子終必永別的讖語。 父親生前從事新聞工作,疼惜子女,我卻從未細述他的生平事蹟,棄世後,發願用一年時間,記錄與他親子共處四十餘年的苦樂時光,打算在他周年忌辰焚書天國,請他過目,讓他知道,我有多想念爸爸。 人生翻湧無數愛恨別離,父親棄世數日,我從新竹返回台北,和時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許悔之通話,央託他能否在父親出殯日,刊載我的疼心泣血之作〈民國清朝〉,我打算購買三百份當日副刊,發送給親往追悼會場的親朋好友,作為悼念。他理解父愛浩蕩,恩重如山,同意我的無理請託,寬慰不少我凌亂不堪的心緒。 發表敘述出生日治大正,成長台灣、大阪,名字卻叫清朝的父親的〈民國清朝〉後,我打定主意要把寫作這件事當職志。然,每逢提筆,心情必定掉入無法自抑的痛苦深淵,不想寫,因為每寫必涕泣,彷彿要流乾所有淚水;深夜獨坐封閉的房間,明明無風滲入,卻覺背脊發涼,感覺他正以隱然之姿現身,探我寫作一生中最重要的文章。他似乎未曾離開,對著我說,你可以的。這句話就這樣伴我走過五十年的寫作時光。 始終不願面對父親離去的現實,翌年,寫作完成《以父為名》,如願焚燒至天國,父親看見了嗎?我心多沉重。 《以父為名》出版八年後,轉由李錫東主持的宇河出版社,增訂重版,何南輝主編,取名《父親》。詩人吳晟賜序寫道:「可以想見阿磻寫作過程,強忍著多大悲傷,多麼綿密的思念,這樣的悲傷和思念,則深深感染著讀者。」又說:「篇篇首尾相互呼應,更發揮了綿延不絕的情感傳達。」 二0一六年夏,接受台語文學者鄭順聰在教育電台主持的《為台灣文學朗讀》訪問,事後,他把訪談寫成短文,適切說出我與父親,親密、友善的關係: 父親是他的偶像。 銘磻老師說,父親從未對他疾言厲色,一絲絲都沒有,他們的關係猶如兄弟那般密切親近。 有一次,他跟媽媽口角,負氣離家出走(都是要表演給長輩看的),跟著同學坐車到新竹橫山的客家夥房,離新竹市的家非常遠、非常深山。 那是個極為安靜純樸的地方,同學的爸媽也沒問,他也沒通知家裡,就住在那兒,無比地闃然寂靜。 夜半,狗狺狺吼叫,他跑出夥房外,看著遠方有台摩托車,頭燈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停下車,是父親,沒有生氣,就把他帶了回去。 那個時代,交通與通訊都很不便,陳銘磻疑惑,父親是怎麼找到他的? 父親不說。 臨終前,陳銘磻再問了一次。 還是不說。 是解不開的謎,是濃得化不開的親情。 好比夜晚的明月說:「我一直都想被你看見,所以才努力發光。」人不都是為了被愛而活著!用依戀追懷一閃而過的美好記憶,不然,人世間還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別讓父親知道我在落淚。人生各有各的辛酸,被孩子冷落的心情最寂寞,承續父子二人一生的苦澀與榮耀,《以父為名》、《父親》出版迄今多年,始終無力翻閱,目不忍睹,每讀必泣、必淚,只因他是永世父親。   不過比你們早幾步來到人間 《我家有對雙胞胎》——長工日誌   我出生在鄰里口傳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是日治時代有能力到大阪求學的青年,回台後,捨棄教職,選擇熱愛的新聞工作為職志,熱心公益,疼愛子女,生就一副好心腸。猶記小時,每逢下雨過後,總會帶領子女到街坊做修路善事,他是一位好父親,也是典範,我喜歡跟隨他做事兼當遊戲玩,發願有朝一日也要做個像他那樣疼愛子女的父親。 婚後,養育了一個善解人意、才情洋溢的女兒,多年後,慶幸老天恩賜,送給一對孿生子,父親歡喜,身為人子人父的我更喜歡。 寒流來襲的隆冬降臨人世的孿生子,進入原本只有三口的人家,我既有的生活態勢,像無風不起浪的天候,變化多端,憂喜苦樂的日子都變了樣,樣樣都成日常話題;我常趁勞累工作之餘,空出時間,記錄他們0歲之後的成長花絮,為了避開兩個不解寫作辛勞的男孩的破壞行為,定時嚴禁兩人進入寫字間,對我來說,要求歸要求,哄、騙,無一成效。忙碌的日子,身為陳家長工,又得偷閒寫作,一樣不得安寧。想來,打算為文敘說一對使人頭疼的孿生子成長的《我家有對雙胞胎》,寫作過程必定備嘗勞苦。 時刻告誡自己:人生都是自由的,即使是一家人,也應當適時做一個旁觀者,身為人父,就要學我的父親疼愛子女那樣,不隨意打罵;可是父親沒有雙胞胎兒子,我這個笨父親卻有一對頑皮不馴的雙生子,怎麼辦?我的兄長,導演梁修身給這本書的序文說: 這有趣的孿生子家庭在銘磻筆下,失序中帶著迷人的多姿色澤,我見孿生子如見思維細膩的作者,在混沌的成長過程,演繹一段家庭倫理悲喜劇,果真是孿生子家族「辛酸血淚」全紀錄,正如我熟識近五十年,寫作未曾輟斷的銘磻在書中勉勵孿生子:「我畢竟有堅毅的信念認定,善良的人,只要一心想著做好人,準有德惠。你心良善,必得厚福。」笑中帶淚,淚眼清明,這本父子親情書值得細讀。 作為雙生子的父親,向來被禮讚「老師」,美譽「作家」,也沒多大了不得,我不過比大家早幾步來到人間,財富無半點,學問沒多高,為雙生子取名,不依恃傳統,筆畫越少越好,那就「陳一、陳二、陳三(或陳雷公)」,可以嗎?父母笑我腦筋壞去,讀書讀到外太空。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責任人,人的出生是為了見識和聆聽這個世界的樣態,就算最終沒能成就什麼,我們呀,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活下去的甚美旨趣。就像寫作雙生子成長的《我家有對雙胞胎》,取其生活趣事,是作為父親的善心好意,或能獲得些許理直氣壯的心安理得;而人生終究該如何收山?想說的話,直到如今仍無法脫口說出,那就寫成短箋,記在這裡,作為囑咐: 我應該要走的,人生終歸孤單一場,消逝是必然,如果有一天我走了,請不要傷悲,能陪家人走一段長路,偶而在每個人都可能迷失一時的生命旅程,輕巧撥開迷霧,已夠心滿意足,不想說是責任完成,確實也夠盡責。 時間會不勞心力的處理我離開後的一切,禍福無常,憂喜難定的日子過去後,你們會淡忘這件事,人們甚至會遺忘我這個人,這是生命法則的最後現象。不彼此叨擾,該是成年人不必言明的默契。 多數時刻,人會老去得悄無聲息,我常是一言不發的低頭趕路、埋首工作,雖然如願寫作出版了一二0本書,稍稍達成我父在世時,對我的期望,若覺無法持續下去,便是此生最大遺憾。 喜歡我家小孩,喜歡逐漸長大的孫女樂樂,活潑、懂事、大方、窩心的舉止,為陳家帶來勃勃生氣,她的爸爸,雙生長子請繼續培育樂樂快樂成長。 如果有一天,我必須遠行,請雙胞胎照顧媽媽,她承載我過重過多的少爺脾氣,難為她忍受那麼久;她處世雖笨拙,卻是疼惜孩子的母親,她其實是孤獨的,所以才會常常把話說得如此鬆散,我走後,她一定會這樣說:一個人也能活下去。 如果有一天,作別塵世,請家人彼此相愛,彼此照應,活出堅忍骨氣,我的後半生沒能力留下貴重財富,對不起,是個失敗的父親,只能託付姊姊費心處理往後的事了。 我的一生孤寂,卻過得充實,今天的事會成為明日的記憶,明天的記憶會沉埋在消逝的歲月,一併消失的還有我的名字和樣子。人生未盡時,衷心感謝親愛的女兒,在二十歲之後,對我寫作日本文學地景助益良多,我喜歡妳關愛家人的熱忱,多年來,妳所有的付出,都像是來給陳家報恩。相逢有時,人生終須一別,感謝你們願意出生作為陳銘磻的家人,感謝你們伴隨勇渡漫長的艱困歲月。

Read More

〈中華學園〉大章魚

新竹縣竹東鎮上智國小一A ◎陳嘉笙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滿之美

■李碩 推開窗櫺,溫熱的風裹著麥漿的清甜漫進屋子。小滿時節,日頭漸盛卻未至灼熱,雨水充沛卻未氾濫,天地萬物像是被一只無形的手,精準調校到最恰當的刻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說「物至於此小得盈滿」,短短數字,道盡這個節氣的精妙所在。 園圃裡,蔬果們以各自的姿態詮釋著小滿的哲學。青番茄掛在藤蔓間,表皮泛著青澀的光澤,湊近能聞到若有若無的果香;黃瓜頂著小黃花,渾身帶著細小的刺,輕輕一掐便溢出清亮的汁水。牆角的石榴樹悄悄孕出花苞,胭脂色的花瓣微微蜷曲,像極了古人點絳唇時未及暈染開的朱砂。這些未完全成熟的果實,不急於展現全部的甜,卻將陽光雨露都釀成了生長的底氣。 最動人的當屬田間的麥浪。麥穗褪去青芒,裹著乳白的漿汁微微低垂,既不似初穗時的單薄,也未到熟透後的沉重。農人穿梭其間,指尖拂過麥稈,能觸到生命拔節的溫度。《齊民要術》記載小滿「收小蒜」、「種生薑」,古人在農事裡深諳張弛之道——收割與播種並行,收穫與耕耘交替,恰如《周易》所言「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滿與不滿間,藏著生生不息的智慧。 簷下的生靈也應和著節氣的節拍。麻雀銜著新草穿梭,將巢穴越築越密實;燕子掠過水面,剪碎倒映的天光雲影。池塘裡,荷葉初展圓盤,尚未遮蔽水面,偶有小魚遊過,蕩開細密的漣漪。這些鮮活的生命,不追趕時光,不辜負時令,在小滿的日光裡,各自遵循著古老的生長秩序。 街巷深處,市井煙火裡飄著小滿的況味。菜市場裡,竹筐盛滿帶露的新筍,陶罐醃著青梅;糕點鋪的蒸籠騰起白霧,新出爐的綠豆糕泛著油潤的光澤。老人們圍坐樹下,談論著「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的農諺,話語間盡是對物候的了然。這般尋常光景,恰似《浮生六記》裡的家常歲月,瑣碎中見真意,平淡裡藏歡喜。 暮色四合,蛙鳴在田間次第響起。仰頭看天,月亮尚未圓滿,卻自有清輝灑落。古人觀天象以察人事,在月盈月虧間悟出「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此時的夜,溫度濕度皆相宜,最宜漫步庭院,聽蟲吟,數星辰,將身心都浸潤在這恰到好處的時節裡。 小滿之美,美在「未滿」。它不像盛夏的濃烈,也不似初春的青澀,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豐盈狀態。這種狀態裡,既有收穫的欣喜,又有成長的期待;既有對當下的滿足,又有向未來的奔赴。就像人生,不必事事求全,留三分餘地,反而更有餘裕去探索、去生長。在這個特別的節氣裡,且放下對圓滿的執念,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未完成的美好。因為最好的風景,永遠在下一程,而此刻的小滿,已然足夠動人。

Read More

〈中華學園〉溫暖小被被

高雄市岡山國小六年五班 ◎陳禹諠 我有一條從小到大,陪伴我度過無數夜晚的白色小被子,它有許多可愛的藍色小鴨圖案,看似普通卻非常溫暖,每天晚上它像一片柔軟的雲輕輕包覆著我,讓我能安心入睡,一夜好眠,我叫它:小被被。 小時候,因做錯事被媽媽罵時,我會緊緊抓著它,我的害怕彷彿減輕,不再那麼難過了。我與小被被的互動不需要言。 語,它總是默默的陪伴我,對我來說,它已經超越了一件被子的價值,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看到我的小被被會讓我有安心的感覺,每天放學回家一進家門,我就大喊:小被被!我回來啦,然後衝去抱著它。 小被被是我的夥伴,像我的家人更像我的好朋友,我還捨不得把它拿去洗呢,以致於媽媽常常受不了,偷偷拿去洗乾淨。 經過歲月的累積,小被被開始泛黃老舊脫線,需要淘汰了,但好在媽媽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給我,讓我彷彿看到了我心愛的小被被,我一定會好好珍惜,六年級畢業旅行過夜時我也要帶著它,因為它是我最喜歡的寶物,也是我安心的所在。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圈子

■車冉渝 我久久站立。或者說我像塊石頭 木訥,沉默,鵝卵石滾落於我喉結 松木打造的棺材,合上的那一刻,我也死了 黑暗,窒息。世界剩餘的淨土 白蟻瘋狂啃食著我的白骨,悄然長出 從沒見過的菌蘑,或許媽媽會做吧? 一滴水,滴落在我的眼縫裏,我無法醒來 猶如念珠的腐朽,戒指中血鏽的歎息 墳外,他們驚恐而又激動 他們在瘋狂,蝴蝶帶給了我寄語 翻光了家底,得到了稻種在我耳旁炸裂 棺槨早已腐朽,這是我最後看見的太陽 我的頭迎來了重擊,在謾罵聲處 我得到了和光同塵的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