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友善 高榮居家認知活動展

  高雄榮民總醫院「國際失智症月」活動。(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民總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響應「國際失智症月」,20、21日一連兩天結合高雄市衛生局等單位,在左營區「憶‧築時光」居家認知活動展,希望讓更多失智症家庭看到非藥物活動的重要性,並學習到實際可行的居家照護方法,未來也將持續推動失智友善。 高雄榮總副院長陳以書表示,失智症已成為台灣高齡社會的重要挑戰,失智症照護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社區、家庭與社會的共同任務,唯有藉由社區支持與專業合作,才能讓患者與家屬獲得完整的陪伴與資源。 展覽特色多元,以「憶彩繽紛」、「智趣時光」、「智在樂憶」、「憶智講座」4大展區為主軸,展出95件長輩手作作品、35件居家認知促進活動教案,並設置AI與VR互動體驗區,讓民眾實際感受創新科技在認知促進上的應用。各失智社區據點與榮家也帶來精心設計的認知活動,展示如何在家中利用簡單資源進行認知訓練,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 另規劃8場專題講座,內容涵蓋失智症認識、外籍看護工照護知識、體適能運動、中醫保健、肌力維持、懷舊活動等,讓不同族群都能獲得實用知識與技巧;參與活動的還有高市岡山秀傳醫院、聯合醫院、凱旋醫院、小港醫院、阮綜合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失智社區據點與榮家。

Read More

嘉基生長週 互動體驗寓教於樂

嘉義市衛生局秘書林秀猜表示,營養、睡眠、運動是孩子生長的三大法寶。(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與嘉義市府20日於垂楊國小舉辦世界生長週活動,活動以「營養、睡眠、運動」3大核心為主軸,現場更安排「兒童發展篩檢」,透過寓教於樂的互動體驗,提升家長對孩童生長發育的認識,讓更多家庭了解如何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嘉義市衛生局秘書林秀猜表示,孩子的健康是城市發展的根基,若能從飲食、生活作息與運動習慣做起,就能為兒童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養、睡眠、運動,就是孩子生長的三大法寶,需要家長幫忙把關,孩子就能勇敢向上長!」她也提醒,現在許多小朋友3C看太久,少了動一動、跑一跑的機會,「爸媽陪孩子去運動,就是最棒的家庭時光,也是給孩子最珍貴的健康投資。」她強調,早期發現生長、發展異常、及早協助,能讓孩子在黃金期獲得最好的治療與支持。 嘉基兒童醫學部副主任兼營養科主任郭馨璟醫師則提醒,蛋白質、鈣質、維生素D與均衡的三大營養素,都有助於骨骼與肌肉的成長,兒童若長期偏食或過量攝取含糖飲料,容易造成肥胖,阻礙骨骼發育,甚至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她提醒,除了關注孩子的身高與體重曲線,家長平時更要留意幼兒在語言、動作、社交互動等方面的發展。 嘉基醫院兒童醫學部內小兒分泌科主任黃秀莉醫師說,營養、睡眠與運動缺一不可;生長激素主要在夜間深層睡眠時分泌,避免長期晚睡或睡眠不足,規律運動能刺激骨骼生長板,有助於身高發展,同時也促進心肺功能與肌肉強度。黃醫師提醒,若孩子的身高曲線長期落後於同齡兒童,或一年內幾乎沒有明顯長高,家長應立即帶孩子就醫,不要等到孩子青春期已過才著急,那時骨骼生長板已關閉,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

Read More

〈中華學園〉令人玩味的地名故事

台中市龍泉國小五年甲班 ◎何秉宸 台灣各縣市都有些奇特的地名,頗令人玩味。 許多地方都有「中山路」,來自一個大偉人----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帝國,創立民主國家,贏得後世的崇敬,為了紀念,到處都有這個名字。 屏東的「獅子鄉」真的有獅子出沒嗎?當然沒有,那是因為有顆壯觀的大石頭形似威猛的大獅子,當地人因而取名,不是有獅子從動物園跑出來喔! 爺爺說:「恆春是個溫暖的地方。」由於四季如春,不管是寒冷的冬天、多變的秋天,都跟春天一樣溫暖,這樣取名最適合了。 高雄田寮的「月世界」看來就像光禿禿的月球表面,因為那裏是個惡地,地質裡含有大量的鹽分,長不出植物,反而吸引許多人去觀賞。 經過許多奇特的地點,或好玩或有趣,多樣的名稱很值得有機會細細探討哪!

Read More

〈中華學園〉閱讀之樂

台中市龍津國小六年丙班 ◎紀靜涵

Read More

〈中華學園〉桶子雞大作戰

嘉義縣和順國小六年甲班 ◎李恩宇 我們決定今天要做一件特別的事,一起烤「桶子雞」! 桶子是我們班的阿杰同學提供的,雞是阿璋同學帶來的。老師也準備了蒜頭、蜂蜜和米酒,還親自教我們怎麼準備雞。老師先用米酒、蜂蜜和鹽幫雞按摩,說這樣雞才會更入味,然後讓它休息十分鐘。 阿杰負責生火,這次我們用的是很香的檜木廢料。不過第一隻雞有點慘,因為木頭放太多,火太大,把整隻雞烤得黑黑的。大家都笑說變成「黑雞」了!不過老師說別急,剝開黑掉的外皮,裡面的肉還是嫩嫩的,非常好吃! 老師不放棄,再烤第二隻雞。這次老師學聰明了,只放少少的木頭,還常常打開桶子看看雞的狀況。最後這隻雞變成金黃色,外皮有一點點焦,香味四溢,老師說:「這就是完美的桶子雞!」 烤好後,老師像片鴨師傅一樣,把雞皮一片一片切下來。雞皮超酥脆,咬下去還會爆汁,因為老師用了蜂蜜,大家都說像在吃高級的烤鴨!裡面的肉也很好吃,有鹽味又很香,一下子就被大家吃光光。 這是一次特別的回憶,我們好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再跟同學和老師一起烤桶子雞,一起笑、一起吃,留下更多開心的時光。

Read More

疾管署:美未建議不打新冠疫苗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傳出美國CDC所屬ACIP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疾管署20日澄清,美國並未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COVID-19疫苗,而是新增建議與醫護人員討論後,依風險評估是否接種;台灣「左流右新」如期10月開打,籲高風險者打好打滿。 隨著COVID-19疫情常態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所屬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在當地時間19日最新公布2025至2026年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 疾管署20日指出,有部分媒體報導,指美國CDC所屬ACIP不再建議成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此與美國官方發布的新聞稿內容有所出入」。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對於成人高風險對象,美國仍建議接種COVID-19疫苗,僅是新增共同臨床決策,即民眾與醫護人員討論,依風險評估決策接種,而非不建議接種。 曾淑慧說明,美國可接種疫苗地點廣泛,包括藥局、商場等,接種前不見得會經醫護人員評估;而台灣無論是在哪裡接種,一定會先過醫師這關,畢竟每個人的風險、身體狀況不必然相同,比方說年輕人也可能患有免疫不全疾病等。 她強調,美國ACIP雖建議增加共同決策,但美國多州政府與相關醫學會仍維持積極立場,建議幼童、孕婦及成人高風險對象等接種COVID-19疫苗,是防範重症與死亡的重要措施。 疾管署指出,因應全球接種策略皆朝向「風險族群接種」導向,今年調整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為10類高風險族群,少了兒少學生,結束自2022年7月21日起,凡年滿6個月以上所有民眾皆可依風險順位接種的全民接種時代。 為防範秋冬可能疫情,疾管署說,10月1日起如期推動「左流右新」,COVID-19疫苗仍如期與流感疫苗同步分2階段開打,其中除50到64歲無高風險成人於第2階段(11月1日起)開打,其餘COVID-19疫苗9類公費接種對象皆於第1階段開打,以促進共同接種,提升接種率,有效降低重症及死亡發生風險。

Read More

芳苑蛋雞場禽流感 撲殺1.3萬隻

  彰化縣動物防疫所防疫人員進行撲殺清場及消毒。(彰化縣政府提供)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彰化縣動物防疫所表示,16日接獲芳苑鄉一處蛋雞場反映其場內雞隻有異常死亡情形,動防所立即派員進行移動管制並採樣送農業部獸醫研究所檢驗,18日確診感染新型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動防所防疫人員於19日完成該蛋雞場撲殺清場及消毒工作,計撲殺1萬3375隻蛋雞。 動物防疫所提醒目前時序入秋,已進入冬候鳥過境時期,沿海農田溼地多處出現過境候野鳥,面臨禽流感病毒入侵的風險提高,請養禽業者應持續加強禽場防鳥設施,落實人車門禁管制管制工作,人員、車輛(含運禽車、運蛋車、化製車、飼料車等)、運輸載具(運輸籠、蛋箱及蛋盤等)、器具等進出消毒及避免其他動物進出場區等生物安全工作,共同防範疫情發生及傳播。 彰化縣府籲請養禽業者務必依「H5、H7亞型家禽流行性感冒防治措施」落實各項生物安全防疫工作,養禽場倘被查有不符前開防治措施者,依規定最高可裁處新台幣15萬元並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場內家禽若檢出高病原性禽流感,所撲殺的家禽,依規定將不予補償。

Read More

〈醫師專欄〉椎間盤突出麻痛 微創手術+保養重拾行動力

■黃建榮 42歲張小姐是一名公司主管,因為久坐與姿勢不良,導致腰部反覆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工作疲累導致,但隨著症狀加劇,甚至出現下肢麻木痠痛,經檢查後確診「腰椎椎間盤突出」。由於椎間盤壓迫到神經,影響日常生活,經藥物治療和復健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她接受了微創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術後病情逐步改善。 「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因椎間盤退化或外力不正常壓迫,導致椎間盤組織突出,進而壓迫脊髓神經,產生腰痛與下肢放射性疼痛,常見於長時間久坐、搬重物或缺乏運動的人群。現今治療方式以微創手術為主流,依病情不同可採用顯微手術或內視鏡手術,切除壓迫神經的椎間盤組織,並盡量保留周邊結構,以縮短復原時間並降低手術風險。 手術治療之外,術後保養與復健同樣重要。張小姐在術後初期,使用束腰保護,也遵照醫囑避免久坐與搬重物,並配合物理治療,包括核心肌群訓練與伸展運動,逐漸恢復腰椎穩定性。她也開始努力養成正確的坐姿與規律運動習慣,避免舊疾復發。醫師也同時提醒她,適度休息與控制體重,都能減輕腰椎的負擔。 最後要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平時保持良好姿勢、避免久坐久站、維持規律運動,都是最好的預防方式。若出現持續腰痛、下肢麻木或無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不應等到出現嚴重椎間盤突出病變才尋求治療。椎間盤突出雖然常見,但透過微創手術結合術後保養,多數患者都能恢復良好活動力。預防與早期介入,是守護脊椎健康的最佳策略。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中華學園〉真正的自信,來自實力的淬鍊

台南市忠孝國中三年三班 ◎林駿 一件事的成功包含許多因素,其中最不可或缺的,莫過於「自信」。沒有自信的人,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做起事來容易畏懼、退縮,成功的機率自然遠遠低於那些散發自信光芒的人。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又怎麼能讓別人看到你的能力與價值? 所有偉大的成就,一定源自一份堅定的自信。就如同麥哲倫下定決心出發,展開環繞地球的航程——儘管社會大眾質疑、反對聲浪不斷,他仍憑著對自己、對船隊與航行設備的信心,完成了這趟震驚世界的壯舉。如果他沒有這份自信,又怎麼會有膽量出發?他的隨行夥伴,又怎麼敢與他一同乘風破浪?由此可見,偉大的事蹟背後,一定有一份強大的自信支撐著,而只要再加上努力與堅持去灌溉,世界總會在故事的結尾,給你一個光榮的交代。 然而,自信固然重要,卻絕不能空有其表。如果沒有以實力、毅力去支撐,最終只會淪為別人口中的笑柄。自信必須建立在實力之上,而實力,來自咬牙苦撐、不懈鍛鍊與一次次的挑戰。就像人們常說的「普信男」,便是過度自信的反面教材——他們不肯花時間鍛鍊體魄、不願認真打理外表,卻對自己盲目樂觀,看不到自身的不足,最終反成他人眼中的小丑。這正是「過度自信」所帶來的反效果。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膨脹,而是一種用汗水與堅持一點一滴耕耘出來的果實。它需要你先設定目標,再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然後一步步踏實前進,逐漸累積實力與信心。當你終於站在成功的高峰上,那時你不僅擁有了自信,也擁有了配得上這份自信的實力,這,才是真正「自信的力量」。

Read More

〈中華學園〉這世界到底有沒有鬼?

台北市民族國小六年五班 ◎李昕妤 你有聽過鬼故事嗎?我沒聽過,但看過一些關於鬼的故事,有的讓人驚心動魄,有的卻很有趣。我一直很好奇,這世界上真的有鬼嗎? 雖然沒親眼見過鬼,可是前幾天卻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天晚上,我準備要睡覺,突然聽到「鏘!鏘!鏘!」的聲音,像是金屬互相敲擊,好像鑰匙在碰撞。聲音是從房門外傳來的。可是門窗都鎖好了,不可能是小偷,更不可能是家人,因為他們都睡著了。 那聲音持續了好一會兒,嚇得我心裡直打鼓,忍不住想:不會是……鬼吧?一直到聲音停止,我才敢慢慢睡著。隔天早上,我問家人有沒有聽到聲音,結果大家都說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時候我想,如果鬼真的存在,他們大概是透明的,或者沒有固定的形狀,可能喜歡躲在沒人住的空屋裡,等待投胎做人。鬼的樣子應該不太好看,所以才想要用透明的身體,不讓人看清楚。要是他們藏在超商裡,還能偷偷吃東西,就再也不怕餓肚子了。 雖然鬼對我來說還是個謎,但我覺得遇到這種神祕又讓人害怕的事情,最好保持尊重,不要亂批評。畢竟,沒有證據的事,也不能說得太篤定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