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左二)與該公司經營團隊出席法說會。(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公司二十五日應永豐金證券邀請出席法人說明會,會中針對2025年上半年的營運成果、全球經濟情勢、市場供需變化,以及對於貿易戰與地緣政治挑戰的未來布局說明,長榮海運在會中指出,該公司因應國際政經情勢,進行航線佈局及運力調整,雖然運價波動大,今年第三季量價比第二季好,第四季有一定量能支撐,因此第三及第四季謹慎樂觀。
長榮海運總經理吳光輝表示,關稅與地緣政治風險仍是中長期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雖然目前航運市場的統計數據多顯示供過於求,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單純,由於主要港口持續壅塞、環保法規對碳排的要求、以及紅海危機迫使船舶繞航非洲等,皆導致船舶周轉效率下降,市場的有效運力明顯縮減。
另外,對於外界關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船舶運營商及船東的服務費用政策的新規施行,長榮海運也指出,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建造船舶低於船隊百分二十,且佈局在歐洲及亞洲,因此對長榮沒有影響。
長榮海運上半年平均運價為每TEU 1,110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2美元(年增1.08%);貨量達522萬TEU,較去年同期增加4萬TEU(年增0.83%)。同時,燃油成本下降,每噸由526美元降至504美元,下降約4.22%。
長榮海運也提到,全球消費者的基本生活與剛性需求仍在,支撐了貨物運輸的需求底盤。因此,供需的落差並未如靜態統計數據所呈現的那麼大。另外,雖然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持續走低,但航運公司上半年EBITDA表現仍普遍維持正值,這也代表,儘管面臨短期波動,航運產業的韌性與中長期發展潛力仍然存在。
長榮海運指出,公司與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將持續依市場需求靈活調整船隊與艙位配置。在目前聯盟合作階段,共計投入330艘船舶,合作總運力達495萬TEU,確保服務品質並鞏固市場競爭優勢。同時,針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與新船交付增加所帶來的供需挑戰,公司近年來持續積極調整市場策略,加強在南美、中東、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布局,降低對單一航線的依賴,提升抗風險能力。
長榮海運強調,頻繁變動的關稅政策,已對企業及消費者信心造成衝擊,市場貨量在「提前裝運」與「觀望延遲」之間持續波動,加上新增運力投入,使市場供需關係呈現高度不穩定。然而,長榮是一家全球營運的船公司,中美貿易在全球貿易佔比很大,但畢竟不是全球貿易的全貌。隨著科技持續進步,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國際貿易仍具長期成長動能。面對多變的局勢,公司將持續以「靈活調度、優化服務」為核心策略,確保在不同市場環境中保持彈性與競爭優勢。
2025年第二季,長榮海運合併營收達新台幣864.8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98.45億元(年減18.66%);稅後淨利(歸屬母公司)為109.5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5.01億元(年減62.80%)。單季營業毛利率21.61%,每股盈餘(EPS)5.06元。累計前二季合併營收達1,964.55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幅成長0.76%;稅後淨利383.16億元(年減18.20%),累計營業毛利率26.46%,每股盈餘17.70元。整體而言,公司在高度挑戰的市場環境下仍維持穩健的獲利能力。
長榮海運表示,未來將持續強化財務體質,兼顧環境永續與客戶需求,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挑戰,並在全球布局中尋求新成長動能,持續為股東與社會創造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