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動員近百人次同仁,每天穿上雨鞋,挨家挨戶走訪鳳林、光復地區農民勘查農地。(花蓮農改場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縣光復鄉災後重建工作進入第十三日,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動員近百人次同仁,每天穿上雨鞋,挨家挨戶走訪鳳林、光復地區農民、農會、合作社、產銷班,傾聽受災農民的心聲及需求,更把政府的援助與支持,用最直接、最踏實的方式溫暖傳遞給每位農民。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副場長宣大平表示,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災情,讓許多光復鄉農友的田地與家園受重創,農業部長陳駿季第一時間就指示農改場組成「關懷服務團」,由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糧署東區分署、農田水利署花蓮管理處等共組專業團隊,深入災區拜訪農友、傾聽需求,並解答農民疑問。
宣大平指出,花蓮是臺灣農業重鎮,鳳林、光復鄉此次農地受災面積達六百公傾,部分田區淤泥深及二、三公尺高、有的一、二公尺到十幾公分都有,更有田區流入大量垃圾,必須先篩除,更需要檢驗土壤所含物質。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暖心傾聽受災農民的心聲及需求,更把政府的援助與支持,用最溫暖的方式傳遞給每位農民。(花蓮農改場提供)
宣大平強調,針對目前光復鄉農地有近四百公頃遭淤泥淹沒,推估有高達六百萬噸淤泥須清除,農業部已召集各專家研擬可行方案,他表示,即使受損較輕微要現地使用或做其他農用,也需要重新調整其肥分翻拌有機質、種植綠肥作物修整農地、改良土壤結構與養分後,才適合恢復種植。
有人提議種植小米及樹豆,宣大平認為,農地受災農民多為種植水稻田,農民的專長便是種植水稻,種植每項作物所需專業不同,且小米、樹豆缺乏完整機械化耕作技術,亦無廣大市場,農民種植意願不高。
宣大平指出,鳳林、光復農田要恢復生產,所需時間恐以年計算,因此,未來農地無論是推動友善耕作,還是慣行農業經營,農民遭沖毀的曳引機、收割機等農機具更新、加工設備、農田水利設施等需求,花蓮改場同仁們都會持續陪伴農友,為農友解決問題。
花蓮農改場表示,農業部推出樺加沙颱風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針對光復受災地區農產品項、農田埋沒、農田流失補助辦法,受理期限至十月二十九日止。
另外,農業部更提供災區農民溫網室、農機具及設備專案補助八成,天災低利貸款一年免息、既有專案貸款延期還款二年及受災嚴重無法復耕者,可申請專案休耕補助及有機肥補助等措施,希望盡速協助農民復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