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近紅外高光譜影像 助她安心控糖

糖尿病友曾姓舞蹈老師,分享以短波近紅外高光譜影像快照的全新方式照護雙足,易懂又準確,讓她安心控制血糖。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5歲的曾姓舞蹈老師愛吃甜食、含糖飲料,9年前確診糖尿病,5年前控制不佳,至台中榮總治療,體重從64公斤減至51.5公斤,糖化血色素10.1%也降到標準值7%以下。為預防糖尿病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也參與中榮「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研究計畫使用追蹤足部神經2年,未發現異常,讓她安心不少。

中榮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表示,通過短波近紅外光高光譜影像快照足底,顯示紅色區域為神經病變高風險區,協助糖友有效照護雙足。(記者陳金龍攝)

台中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宜靜指出,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數據,國內糖尿病患者超過220萬,預計5年內將增至近300萬,周邊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盛行率約30至50%,其中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占75%,可能在早期就發生,此與後續糖尿病足潰瘍,甚至截肢息息相關。

台中榮總新陳代謝科及醫學研究部攜手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記者陳金龍攝)

沈宜靜表示,目前臨床常用的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檢方法主要依賴醫師的視診、觸診和一些簡單工具,如音叉和震動檢查,主要偵測大纖維神經的損傷,容易忽略微小的變化,等到明顯病灶出現,往往已有不可逆損害;皮膚切片檢查檢測神經末梢密度是對於小纖維神經損傷最準確的檢查,因具侵入性,不適合常規篩檢,還有其他無創檢測小纖維神經,無論是現行的神經學檢查,或是溫度感覺閥值檢查,都非常耗時,不易於門診實施。

中榮醫師沈宜靜(中)、醫學研究部博士陳享民(右)及團隊共同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左側白色設備)。(記者陳金龍攝)

中榮團隊歷經6年多研究,開發「主動式短波近紅外高光譜成像儀」,非侵入、免接觸、快照方式篩檢糖尿病足部病變,利用短波近紅外光的波段特性,通過高光譜影像分析,評估足部表皮以及皮下組織變化,例如膠原蛋白、水分含量等,生成相應的視覺化影像和量化數據,檢測過程僅需幾秒鐘,有利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病程的進展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