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80歲蘇姓老翁有多重慢性疾病,近年來左膝時有疼痛僵硬及腫脹,無法久站;一開始以為是疲勞或肌肉拉傷,情況卻越來越頻繁,最後下肢出現變形,檢查確定是骨關節炎。進行幾次增生治療,效果不如預期,且考量腎功能差,無法長期使用止痛藥;改採「單腔式膝關節置換」手術,當天下午就能站立及行走,3天後出院,不到2個月就不需助行器輔助,恢復正常活動。
成大醫院一般骨科主任張志偉表示,骨關節炎又稱為「退化性關節炎」,早期可採保守治療,如體重控制、物理治療、短期藥物控制或增生治療;若成效不如預期或身體狀況不宜長期用藥,則可考慮手術介入。
目前手術介入方式相當多元,從關節鏡下皺襞清除、軟骨移植、矯正截骨,到最終的關節置換手術,都是可應用的選項。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或矯正截骨術相比,「單腔式膝關節置換術」能提供更好的生理功能、更快的恢復和較少手術風險;若骨關節炎局限於1或2個股骨─脛骨隔室,此手術方式相對可減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張志偉指出,單腔室膝關節置換常見結構為金屬股骨髁元件、超耐磨聚乙烯墊片及脛骨元件組成,針對關節嚴重病變部位進行置換,大範圍保留原生結構。現在技術成熟,手術不到1個小時可完成,術後可及早下床行走、負重,迅速恢復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