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大姐夫的收藏

■王秀蘭

今年已高齡九十的大姐夫,當年上校退伍之後轉職龍潭的中科院,直到六十五歲退休才告老還鄉。

兵荒馬亂的一九四九,年僅十三歲的大姐夫與他的父親因戰亂隨國民政府來台,從小歷經過抗戰,嘗過一無所有的困窘,惜物愛物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崇尚簡樸的他,身邊物品絕不隨意丟棄,居住龍潭十年,雜物越堆越多,家人眼看退休在即,憂心他告老還鄉時,這些東西不知如何處置,大姐苦勸:「退休生活越簡單越好,用不到的東西該丟就丟,否則再大的房子也容不下。」但大姐夫堅持:「都好好的,丟了多可惜,說不定哪天還能派上用場。」他荒謬又糾結的心態,家人也只能尊重。

所幸保養得宜,大姐夫雖屆退休之齡仍身心健朗,晨起運動、出外搭公車辦事購物從不勞煩他人,於是大姐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在住家附近覓得一間小房,讓他既能繼續保有獨立空間,亦可堆放他視如珍寶的物品,且離家近,能與家人就近呼應。

大姐夫是一個絕不料理家務的人,回南部放他單身獨居在外,沒幾年光景,家中雜亂不堪且東西越堆越多,孩子經常要過去幫忙整理卻屢遭拒絕,他擔心辛苦收藏的東西一不小心就被丟到了垃圾間。

大姐夫另有一癖好,出門在外只要看見了可堪用的好東西便習慣隨手撿回家,屋子裡除了廁所與臥室的床鋪,到處都成了可怕的資源回收場,靠著牆壁與走道層層堆疊著。偶有朋友來家裡坐坐,經過得小心翼翼,大夥兒都嗤笑:「這裡好像一座歷史博物館,什麼都有。」一疊疊過期泛黃的舊報紙、書籍,破舊不堪的鍋碗瓢盆,甚至還有他從小到大的課本、作業簿、制服等等,那些舊箱破袋已結蛛網無人敢碰,望著眼前的一切,他總意味悠長地說:這是一段多麼值得珍藏的迢迢歲月啊!

前陣子大姐夫在公園不小心摔了一跤,雖未傷及筋骨,但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家人不放心他一個人獨居在外,苦勸他搬回來住,生活起居方便照顧,他口頭答應了,但當家人過去幫忙整理物品,準備將一箱一箱的廢棄物綑綁丟棄時,他又後悔了,語重心長地說,這些東西還是暫且放著,等他走了之後再處理,是丟是燒隨大家,反正那時候他也看不到了。

歲月已老,繁華慢慢散去,面對耄耋之年,他只能細細咀嚼記憶中留下的最深刻烙印,在滿目瘡痍的人生裡匍匐前進。當我展讀李商隱的詩句「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才深深體悟出他的悵然若失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