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8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吳瑞美13日指出,中晚期患者常有「斷電」現象,患者在藥效減退時會使活動力瞬間消失,猶如木頭人般無法動彈,部分患者藥物濃度偏低,但健保給付嚴格卻面臨調藥困難。
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台大醫院巴金森氏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13日共同舉辦活動,鼓勵病人走到戶外,參與社區活動,延緩腦部退化。吳瑞美指出,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患者腦部黑質多巴胺神經細胞提前老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影響腦部神經系統傳遞及動作協調。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50到60歲,男性患者較女性多,目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2千名病友,全台患者約有8萬人。吳瑞美表示,早期和中期患者如能規則服藥,則生活幾乎不受影響,仍可繼續工作。68歲的麗玉姐已患巴金森氏症15年,目前規律服藥、規律運動,並進行職能治療,生活能力維持得很好。
麗玉姐表示,53歲那年的某一天於開車上班途中,途然手臂卡住無法轉方向盤,經檢查確診巴金森氏症。60歲的張先生表示,有一次睡醒起床要去上廁所,走了幾步後卻突然僵住,雙腿動彈不得,出現「斷電」現象。
巴金森氏症患者早期症狀包括單側肢體顫抖、步伐變小、講話小聲、字跡變小、平衡變差等。當出現2至3個徵兆應立即就醫,巴金森氏症治療以多巴胺類藥物為主,關鍵在劑量足夠,維持血液有效成分濃度,患者依然可行動自如,但藥效消退後,較嚴重患者可能突然寸步難行,如同「斷電」。
吳瑞美指出,目前健保對巴金森氏症藥物每日僅核准4顆劑量,但部分患者的需求量更大,因醫師調藥空間被限制,使部分患者有安全危機,尤其傍晚是患者「斷電」高峰,有個案在下班通勤走路、搭捷運突然無法行動,險象環生。
吳瑞美表示,深腦刺激手術是嚴重型巴金森症患者治療方式之一,透過置放電極刺激大腦運動迴路,改善藥效波動,減少「斷電」情況。近期微創外科技術利用高能量超音波聚焦燒灼特定神經核組織,可使顫抖消失,讓患者恢復正常社交和工作能力,這項治療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仍需自費就醫。
據了解,多巴胺作用劑有惡心、失眠、姿態性低血壓與下肢水腫的副作用,年紀大的病人易出現幻覺或是意識混亂,也可能會導致無預警昏睡。目前每日4顆給藥上限是否合宜,恐需更審慎深入的研究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