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話畫

文‧圖/劉惠芳

這天上街買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絹布製張擇端捲軸版不止五公尺長。較之仇英我更愛張擇端的,愛畫畫的我甚至好好研究一下古畫的大街小巷,最大的自得自樂就是,我看「清明上河圖」是秋天時期並非春天的清明時節。

幾次細看絹本捲軸「清明上河圖」,敬畏地、沉浸地、感動地研讀想像自己行走在北宋當年的汴京(開封)……。

遙想當年熱鬧的汴京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畫面有五百多個人物熙攘,畫藝或畫技堪稱北宋百科全圖,難怪年輕皇帝宋徽宗還動筆為之寫瘦金體「清明上河圖」。再查徽宗登基年方二十,曾昭告要求官員們對他的執政提出意見,看得出他真想做好皇帝,可是誰敢說他不曾在簾帷下看過絕代佳人李師師?甚至也許就曾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家「孫羊正店」紅梔子燈區逗留過?

想想北宋理學正興恪守有道,應該沒有男女敢在街上親熱,我解讀畫面那對輕佻的勾肩搭背衣物穿著單薄,不就為招攬生意?還有小孩光著身子玩耍,河岸小販的桌子上擺著切開的西瓜、草帽、竹笠等防暑物品,更發現畫中出現與秋季相關馱木炭的驢子,筆者再查確知北宋人總在農曆十月買木炭,就為冬季取暖。畫中也有人仍拿扇子像正遭遇燠熱秋老虎?這幅市井生活畫讓我聯想北宋社會的契機與生機,當然也有危機,想想當年張擇端其實比徽宗年長,畫家肯定對朝廷社稷用心,徽宗則癡情藝術,肯定忽略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裡已有敵軍黑影的暗示,若能用心畫面一定早聽到那漸行漸近的侵入者馬蹄聲。畫面還有店鋪招牌上寫著「新酒到」,說明天氣開始轉涼……種種這些那些都表明畫中描繪的是秋景而非春景?

再細看古畫更有新發現新領悟……粗算畫面有兩百多棵枯老柳樹且是癭結粗幹型的,據悉它們可能就是隋煬帝時期種的百年「隋堤煙柳」。為此我特請教一老友,才知結癭老柳都逾半百或數百,更確定畫裡不論城邊柳、河邊柳、陌邊柳絕對都是百年老柳,若是清明時節應長細新柳條但它們更像秋柳,更大膽假設蘇東坡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可能曾在畫裡某棵老柳下吟誦而得?話畫「清明上河圖」到此歇筆,想想為何英國湯恩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因為當時世界上排名前十的城市,有九個是中國宋朝的。」再看美國的《生活》雜誌甚至曾評1000年以來影響人類最大的百件事中,宋朝汴京的繁榮飯館及小吃竟在其中,我特別留意畫裡的外賣小哥彷彿解釋了宋代人的小資生活;算命攤前人群熱絡,望火樓只有休閑桌椅無人消防守望,驛站口坐臥九個或臥或躺散漫士兵?三輪貨車載雜物卻用寫有墨字書法的一塊大布掩蓋其上?

在窗下,望著無雲的天,重新思考張擇端不是春天而是秋天時候的「清明上河圖」,愛畫畫的我認為所有主題也許並非實景但絕對實情,是富饒記憶的自由表現,聲名顯赫近千年,再說「清明上河圖」豈不也可解讀「國家清明人文可貴」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誰說仿古創作只能用絹作不可用棉布?這天為「清明上河圖」的感動而有了行動,用了棉布畫幅北方的胡同人家,我在外方內圓的自用石硯臺上研墨後學習張擇端。

完稿我這幅多點透視……也算再饗這份深愛多年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