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永河
今名自強街的小巷弄,昔稱大銃街,充滿地氣的名字,與府城靜靜蟄伏百餘年的街衢相仿,有著這座古城的老靈魂。經過百年的生活浸潤,慢慢孕育出今日的模樣。如果視野總是充斥著水泥地景,空氣就會令人窒息。那就屏除繁華所帶來的壓迫感,在滿盈緩慢的氛圍裡,發現巷弄的小隱之美、廟寺之幽。
抽出一些歷史線頭,召喚出過往動人的場景,幻化狂想自己在遙遠古拙的街巷彳亍。大銃之名,源於曩昔小北門上所架設的火砲,先民不識此物,誤認為是大型槍枝,乃以臺灣話的「大銃」來稱之,而這條通往小北門的必經之路也就名為大銃街。彼時城外農戶總由此入城買賣五穀雜糧或修理農具,故街道兩側聚集了不少商家及打鐵店鋪。而今自強街僅餘零星幾間販售農具的老舖,遙想過往,鏗鏘叮噹的打鐵聲帶給人溫暖,是這片土地的人努力實踐的生活底蘊。
少了腳不沾地迅速移動的人群,心律找到了舒緩的節奏。透過雙腳來和土地對話,找尋一個可供心神駐落的點。元和宮白龍庵乃開全臺家將團的濫觴,開面將爺步伐踩踏出罡卦陣法來綏靖狩安,絕不造次草率,謹遵著儀式風格。氣勢裡帶有一份亙古的信仰,或許心才是藝術或技能最後的競技之所。離廟不遠廢置無用的烏鬼井,井老青苔生,凝結了諸多歷史往事。得天獨厚的水質,孕育出潔白如玉的豆腐、豆花,即便已成傳說,但味蕾夾雜著生活記憶,難以忘懷。也許現在所擁有的是虛幻,已經消逝的才是真實。
循小巷梭巡,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或許什麼都不醒目,甚至屢見屋傾牆毀,帶有沉重的遲滯。然過往風華或有殘留,可以是屋前的石椅條凳,也可以是滿布綠苔的斷壁頹垣。幾間精緻小店,收集著貴重與幸福,察覺諸多細膩的巧思與改變,老屋新創,延續老建築的故事。將文藝青春注入過往的人文歷史中,激盪出另一種城市氛圍,懷舊裡夾雜創新。
穿巷訪弄時嘗試摸索出一些心得,消逝的是歲月,剩下的是日子。可能會遇見熟捻生活美好的住民,可能會看見傳承百年時光的店家,也可能撞見連結浩瀚歷史的某一節點,隱伏其中待人挖掘。這世界有許多繁華的遠方,但我不曉得自己到得了哪裡。選擇一條人煙稀少、寂寞最多的蜿蜒小徑,大概可以通往嚮往已久的自由森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