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波超音波拉提 錯用恐神經受損

醫師王芳穎指出,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之原理,都是破壞組織而促使其再生,不具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效果最佳時間落在手術後3個月左右。(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非侵入式醫美當道,醫師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如兒童、孕婦、植入式心律調節器、有傷口都不建議,也應避免過度或頻繁施打,嚴重恐燙傷、神經受損。

非侵入式醫美主打沒有傷口、幾乎無恢復期就能對抗歲月痕跡;其中,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是熱門選項。林口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醫師王芳穎說明,電波為容積式加熱,溫度約攝氏55~65度間;超音波拉提則是點狀加熱,溫度更高,約60~70度。因為加熱方式不同、副作用也不太一樣,電波可能出現紅腫、刺痛、水泡、麻木、脂肪層流失等狀況;音波則可能導致酸痛、瘀青、神經抽痛,甚至短暫肌肉無力或神經受損。

王芳穎建議,療程間隔至少1年,避免過度操作,「若傷到筋膜層,一旦筋膜斷裂恐導臉垮掉,而且無法回復」。

王芳穎提醒,這類療程並不適合所有人。包括孕婦、兒童、有心臟植入器材、傷口或感染部位、癲癇與精神疾病控制不佳者,不建議接受電波療程;若近期做過臉部手術、植入物尚未癒合,或有囊腫型痤瘡、顏面神經異常,則應避免音波拉提。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林汝青表示,合法用於拉提與除皺的設備皆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查,消費者進行療程前應主動確認「選擇合格醫療院所、醫師具執業登記資格、使用器材具食藥署核准許可證」。

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補充,去年各地衛生局查獲非法醫材超過2300件,其中不乏醫美相關醫材;另與海關合作也已攔截違法進口醫材如除毛儀、玻尿酸針劑等逾120件。近5年電波療程尚無不良反應通報,音波則有2件不良反應、1件品質問題,多因機器故障或操作不當,均為短暫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