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衛福部、數發部十四日共同舉行記者會宣示「攜手共護網路新世代」。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校園手機使用原則將以「進校園後集中管理」為原則,但尊重各校與師生、家長討論和制定出管理方式。對此,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態支持「集中管理」,但提醒應依不同年齡階段採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家長團體指出,不可能二十四小時盯著孩子,關鍵還是養成自律與網路辨識能力。
新北市板橋高中學生因擔心新校長的手機政策,在校內掛反對布條,引起各界對校園手機管理的討論。
鄭英耀指出,預計下週前就會正式公告校園手機使用原則,九月新學期開學全面實施。原則上是進到校園後「集中管理」,至於要用怎樣的方式,是每間教室有收藏地點,還是學校設置統一的「養機場」或相關收納空間,都會尊重各校。
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提到,網路使用和自傷事件、霸凌等也相關,且可能造成親子關係斷裂甚至兒虐等,政府已擬定四個行動方案,並盤點多個實用、易上手的工具並製作圖解手冊和教學影片,協助家長設定網路使用時間、過濾不當內容。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支持「集中管理」,但也呼籲教育部盡速公布相關辦法,提供學校明確法律依據,並落實教師數位素養培訓,形成親師生一致的數位環境。對於弱勢與特教學生,應特別加強設備與網路資源補助,避免數位落差。
全國家長教育協會理事長陳崇良表示,家長可使用一些工具來設定孩子的上網時間、限制部分App等。但畢竟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盯著,關鍵還是要培養孩子建立自律的生活習性,並具備安全上網及辨識危險的能力。
陳崇良提到,家長應該多多對話,幫孩子建立溝通表達的經驗和能力,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習成就,未來進入職場,也更能人與互動、解決問題。最怕的就是親子一起吃飯,結果各玩各的手機,一點互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