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花神」的說法與信仰,最早在魏晉南北朝即已形成。最早的花神,源自於自然崇拜與敬畏。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花卉的生長與豐收密切相關,因此人們逐漸將花卉與神靈聯繫在一起,形成了花神的信仰。
最早有人將嚐百草的神農氏封為「花皇」,道教的神仙女夷,被封為「花神」。但十二月的花神因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差異大,再加上個人喜好不同,十二月的代表花卉,也出現很多版本。
相傳農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稱之為「花朝」,民間有一個「花朝」之慶。在古代神話傳說中,花神的形象多種多樣,最著名的花神是「花神娘娘」,她被認為是花卉的守護神,掌管著花卉的生長與繁榮。
嗣後,有人隨著季節時令更迭、百花容顏替換,發明十二月的花神,再賦於各一段美麗的故事,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正月「梅花」江採平、二月「杏花」楊玉環、三月「桃花」戈小娥、四月「牡丹」麗娟、五月「石榴花」公孫氏、六月「蓮花」西施、七月「玉簪花」李夫人、八月「桂花」綠珠、九月「菊花」梁紅玉、十月「芙蓉花」貂蟬、十一月「山茶花」王昭君、臘月「水仙花」甄宓。
若和三老爺宮正殿兩側牆壁彩繪的十二花神相比,相同的只有二月的楊貴妃、六月的西施和八月的綠珠。其它都「各自表述」。但眾多版本中,「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都是九月菊月的花神。且一般綠珠會和石崇相對映,因為這一對是東晉版的梁山怕與祝英台。
俗專家謝東瑜的說法,十二月各有花神,代表人物則稱為「花公婆」,版本眾多,很難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