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45歲「阿宏」因左手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症狀,每次約持續10多秒就自行緩解,就醫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醫師開給抗癲癇藥物,並安排作腦波檢查,但他未檢查也沒回診。3個月後又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朱庭瑩表示,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的異常放電,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像是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言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甚至只是短暫失去意識,也可能是癲癇的表現。而造成癲癇的「疾病」非常多,包括先天性發展異常、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皆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晚期),約有50-70%的癲癇原因不明。
她說,許多癲癇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的空白、行為怪異,甚至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診斷必須透過臨床判斷與檢查工具綜合評估。
朱庭瑩說,多數病人經長期規律用藥後,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擅自停藥或漏藥,不但可能惡化,還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這類病人發作時間長、反覆無法恢復,對腦部是極大傷害,嚴重時需使用靜脈注射抗癲癇藥物或插管保命。平時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應盡速送醫,以免永久性腦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