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成績揭曉 台灣學生獲6獎項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台灣科學教育館選拔十九名學生、十二件作品代表台灣參加美國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建國中學學生范忠悅、施翔程獲得微生物科三等獎;北一女學生陳筠臻獲得化學科四等獎和美國化學學會二等獎。 美國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素有青少年科學奧林匹亞之稱,今年賽事十至十六日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舉行,共有六十三個國家地區、一千六百五十七名學生、一千三百三十四件作品參賽。科教館選拔十九名學生、十二件作品代表台灣參加,獲得一個大會三等獎、三個大會四等獎、美國化學學會二等獎、美國數學學會榮譽獎等六個獎項。 范忠悅、施翔程的作品「克雷伯氏肺炎菌莢膜型K47菌株之噬菌體分離及其莢膜多醣分解酶表現」,獲得大會微生物科三等獎;陳筠臻則以「探究螢光單體分子對激發複合體發光性質的影響及其應用」作品,獲得大會化學科四等獎和美國化學學會二等獎。 科教館指出,由於重視國際科學研究與交流對科學教育的重要,台灣今年於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設立「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特別獎」,評選出兩名外國學生,頒予參與明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的獎勵。

Read More

世壯運開幕星光閃耀

五名聖火代表彭政閔(左起)、張艾嘉、黃仁勳、林友茂、林郁婷依序登台,準備一同種下樹苗。(中央社)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十七日在台北大巨蛋隆重開幕,包括副總統蕭美琴、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等人都出席盛會,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也以聖火手身分驚喜現身,點燃聖火宣告賽事正式開始。侯友宜在台上致詞時,也特別感謝當初一同申辦賽會的前台北市長柯文哲。 世壯運晚間七點開幕式前,選手從台北市府前廣場出發,走到台北大巨蛋參加開幕。這次世壯運共有一0七個國家、超過二點五萬人報名,超過四點七萬人次參賽,打破二00九年世界運動會、二0一七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在台灣舉辦的國際賽事人數,甚至有十四位九十歲以上的選手參加,國內、外各七人。 侯友宜(左)、蔣萬安(右)與國際壯年運動總會會長鮑卡(中)向觀眾揮手致意。(中央社) 蔣萬安先前在議會備詢時曾表示,世壯運依循奧會模式,不能攜帶旗幟,但開幕式中並未遭到制止。 開幕式進行「歡聚島嶼」、「世界朋友」、「熱血雙北」、「種子聖火」與「宇宙派對」等表演或儀式,傳遞這塊土地的熱情與歡迎。最後更有娘傘團結合現代舞蹈的表演壓軸,象徵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的多元文化。 台灣選手高舉「Team Taiwan」旗幟進場。(中央社) 國際壯年運動總會會長鮑卡致詞表示,距離上次在奧克蘭舉辦世壯運相隔八年之久,如今重新齊聚一堂在雙北舉辦,代表著慶祝運動的力量、健康的重要性與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 世壯運開幕典禮17日晚間在台北大巨蛋盛大登場,透過大螢幕呈現各國語言的「你好」,歡迎來自各地的選手齊聚台北。(中央社) 蔣萬安表示,這是亞洲首場壯年運動會,有機會讓世界看到台北市。侯友宜則感謝柯文哲市長當年一起努力取得舉辦權。蕭美琴副總統也歡迎各位選手與運動愛好者,一起參加雙北壯年運動會。 在運動員進場後,精彩文化節目演出接續登場,舞台聲光效果十足。(中央社) 雙北世壯運邀請五位代表參與開幕典禮當天的聖火儀式,運動代表棒球選手彭政閔、年輕代表奧運拳擊金牌林郁婷、共融代表一0四歲的林友茂、文化代表影視明星張艾嘉以及科技代表黃仁勳,共同展現運動的多元價值與時代精神。

Read More

藍黨團:司法院彷彿綠營開的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憲法法庭決議受理《憲法訴訟法》修法案釋憲聲請,引發朝野論戰。國民黨團十七日抨擊,司法院彷彿成為民進黨開的,批評賴政府將大法官作為工具與遮羞布;民進黨團則反駁,強調大法官對聲請案提問尖銳,國民黨是因懼怕釋憲結果才刻意抹黑。 總統賴清德今年初公布《憲法訴訟法》修正條文後,民進黨團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與暫時處分。憲法法庭本月十二日舉行說明會,司法院昨宣布,經十四日評議,大法官過半數同意受理。 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當天於台北市中山區街演講後受訪指出,民進黨團遞狀後立即召開說明會並迅速受理,顯見大法官再度被當成執政黨工具。她批評,從行政院提覆議失敗到現在聲請釋憲,「節奏一致」,司法院已淪為民進黨操控機構。 王鴻薇直言,不僅法院像是民進黨開的,連司法院都淪為執政工具,質疑大法官早已失去獨立性。 對此,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反駁表示,國民黨提違憲法案卻無力辯護,說明會上表現「零零落落」,現在則反過來攻擊憲法法庭。她強調,大法官在說明會中對民進黨團提問毫不客氣,顯示其獨立與專業。 吳思瑤表示,民進黨尊重憲法法庭決定,也將持續以憲政機制應對相關爭議,不容抹黑司法獨立。

Read More

反罷王鴻薇 朱立倫籲投不同意票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中)十七日在台北市中山區出席「反惡罷戰獨裁」街講活動,力挺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前左)。(中央社)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七日上午前往台北市中山區濱江市場一帶,為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進行街講,呼籲選民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強調要為台灣的民主制度發聲。 王鴻薇表示,從補選、大選到罷免,兩年內經歷四次選舉,形容自己是「最苦命的立委」,但她相信只要坐得正、做對的事,終將獲得民眾支持。她呼籲支持者把不滿化為行動,踴躍投下不同意票。 朱立倫指出,民進黨推動罷免是因選舉失利不甘心,質疑民進黨以總統、執政黨的身分,主導罷免在野黨立委,是「全世界民主國家少見的事」。他批評此舉是反民主行徑,試圖以四分之一的民意推翻多數民意,呼籲選民踴躍投下不同意票,守護民主。 針對北檢再度約談國民黨北市黨部黨工,朱立倫痛批,司法「辦藍不辦綠」,甚至進行搜索、約談與收押,但對罷免藍營立委的團體卻未見相同比例作為。他質疑司法是否已成為政黨工具,這是台灣民主與司法制度的重大危機。 另針對罷免民進黨立委吳沛憶的領銜人李孝亮日前稱無法聯繫朱立倫後道歉,朱立倫回應,李孝亮無須道歉,大家都在努力,國民黨也將持續跨區域合作,推動罷免行動。

Read More

14萬人連署虐童致死處無期或死刑 洪孟楷:法務部冷漠對待民意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針對「剴剴案」引發社會對虐童重罰的呼聲,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十七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有近十四萬人連署要求對虐童致死者處以無期徒刑或死刑,法務部卻回應「不予採納,無後續規劃」,形同冷漠對待民意。他強調,「我們不同意!」 洪孟楷表示,已會同多位國民黨立委提案修正《刑法》第二七一條與第二八六條,強化虐童刑責,並指出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將於本週四召開公聽會,邀集專家學者研議修法。他質疑,法務部是否敢在直播的立院會議上,公開說出「不採納、無後續規劃」這類冷血說法。 洪孟楷批評,法務部一再援引「比例原則」與「罪責相當原則」為由,卻未能正視當前法律是否對虐童行為處罰過輕。他指出,當前判決過於寬鬆,因此無法形成有效嚇阻,司法體系與社會期待產生落差,法務部的消極回應,等同忽視司法改革的契機。 他強調,修法不只是刑責的堆疊,而是政府對暴力行為的態度展現,應明確傳達「敢犯就要付出代價」的訊息。他呼籲朝野各黨應將該修法案列為本會期優先處理,展現守護兒童安全的決心。 洪孟楷表示,政府的責任是回應民意,近十四萬筆連署反映的是對司法正義的渴望。他質疑,當台灣被國際形容為「虐童天堂」時,賴政府是否承擔得起這種形象,並要求說明,面對虐童致死卻不修法,究竟是在捍衛誰的權利。

Read More

台灣走入非核家園!運轉40年 核三廠再見了!

核三廠二號機運轉執照五月十七日屆期,台灣正式進入沒有核電的時代。(台電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電核三廠的二號機在五月十七日運轉四十年的執照到期,午後機組開始逐步降載,並於晚間解聯、安全停機,從今(十八)日台灣正式進入沒有核能供電的時代。 即使立法院趕在最後一組核電機組除役前,三讀修正核管法,還是無法阻止民進黨政府廢除核電的決心,賴清德總統隨後斬釘截鐵指稱,即便修法通過,核三廠二號機也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核下,「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 針對在野質疑核電廠除役後供電將吃緊,總統強調,現在的台灣並不缺電,可以穩定供電,而依照台電的預估,就算加上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台灣到二0三二年也可穩定供電,也並沒有造成空氣品質的惡化。PM2.5年平均濃度也從二0一三年的二十四,下降到二0二四年的十二點八。 核三廠二號機降載確認作業。(台電提供) 台電表示,核三的二號機裝置容量九十五點一萬瓩、發電占比約占百分之三,該機組運轉四十年,執照五月十七日屆期依法停機,從五月十八日起,不再有核能供電。 台電進一步表示,因應近年核能機組陸續除役,以及老舊燃煤機組除役、減發,燃氣及綠能等多元電力調度穩供。

Read More

挺民主 蔡英文劍橋大學演說

前總統蔡英文應劍橋大學地緣政治中心邀請,以「在新世界秩序中捍衛民主」為題發表演說。(中央社)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前總統蔡英文十六日在劍橋大學發表演說,她表示,全球安全與貿易秩序持續變動充滿不確定性,更加凸顯民主同盟的重要,而台灣始終是國際社會值得信賴的夥伴,任何威脅都無法動搖台灣捍衛民主、貢獻國際的決心。 蔡英文在演講中指出,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挑戰,「我們這一代人,正面臨當前最嚴峻考驗」。隨著國際貿易與安全秩序動盪,整體地緣政治局勢也更加不確定、難以預測。不確定性來自世界秩序的轉變。無論是對盟友關係,或是對主要強權角色的各種假設,如今都被重新檢視。在世界各地,威權主義的威脅也較以往更加明顯。 蔡英文指出,這意味民主國家必須更堅定面對新出現的不確定性與挑戰。她強調,威權擴張不應被鼓勵;與威權妥協,只會助長它們的侵略性及野心。歷史經驗顯示,唯有堅強而團結的民主陣線,才能嚇阻威權主義威脅民主的生活方式與安全。 蔡英文說,美國總統川普及其政府一再呼籲,民主盟友應承擔更多責任、加倍投入區域安全,這提醒全球民主國家,有必要更加攜手合作、共同維護自身安全。她強調,對區域與全球安全而言,台灣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失去台灣,整個區域將變得更不安全,更難以防衛。

Read More

台灣走入非核家園!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最後一部運轉中的核能機組核三廠二號機,國民黨立委許宇甄表示,立法院雖已核電延役提供法源,但民進黨如果仍堅持以綠能全面取代核能,每年將多耗費上千億元發電支出,這筆龐大成本不應由全民埋單,更不該成為綠能業者獲利的提款機。 許宇甄十七日指出,當全球多數已開發國家重新評估能源政策,選擇興建新核電廠或延役舊機組時,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全面淘汰核電,導致供電不穩、碳排升高與電價暴漲,民眾生活成本節節上升,國家能源安全也面臨風險。 許宇甄說,核電每度發電成本僅約一元,遠低於再生能源的每度五元與天然氣的三點五元。若核電延役,每年最多可為國庫節省一千億六百億元,足以挹注國防、健保與勞保支出,真正替人民減壓。 許宇甄認為,能源政策應在「安全、價格、穩定性與環保」間取得平衡,非核家園政策推行後,台灣發電結構對進口能源依賴大增,天然氣比重升至五十五%、燃煤達三十二%,碳排問題惡化,面對碳稅與淨零壓力處於劣勢,這種惡性循環唯有重啟核電才能打破。  

Read More

台灣走入非核家園!朱立倫:沒電講什麼發展AI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十七日替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宣講反罷免行動,呼籲民眾踴躍投下不同意票。對於核三廠除役,他以閩南語批評民進黨推動非核家園政策,造成電力不足,並表示「現在沒電講什麼AI、科技,攏嚎小欸」。 在能源議題方面,朱立倫強調,王鴻薇身為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積極推動核電延役與重啟核能發電,主張提供穩定、便宜、乾淨的電力。他批評民進黨廢核後轉向火力與高成本的光電,「一度核電一點一元,光電卻要五元半」,形容這是「用肺發電」、「用汙電騙錢」,損害民眾健康與荷包。 朱立倫指出,今日起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但民進黨未提出具體能源替代方案,導致電力吃緊。他質疑:「沒電要發展什麼AI?那是騙人的!」

Read More

〈 府城廣角鏡 〉政治比喻雖可討論,更應批判權力濫用

王超群 朱立倫說賴清德總統「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在中常會上發言,批評總統賴清德對在野黨的作為「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引發包括德國在台協會等外國駐台機構的公開回應,亦引發社會輿論熱議。此一政治比喻是否適切,固然可以討論,但若僅止於語言表層的爭辯,而未觸及其背後所揭示的制度性焦慮與民主風險,則無法完整理解此次事件的實質意涵。 朱立倫此番發言所處的政治時空,是行政部門發動大規模罷免在野立委行動的關鍵階段。相關行動動員行政、司法與社會資源,針對由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中擁有多數席次的在野陣營展開政治鬥爭。此舉意圖在低政治成本下,重塑立法權力結構,強化執政推動力,但也引發對民主機制穩定性與憲政精神之疑慮。對於這樣一場規模空前、動機明確的「政治翻桌」行動,其對制度信任與社會代價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此背景下,對執政者提出批評,無論語氣如何,都應納入民主社會中合法監督的範疇。政治比喻雖應謹慎使用,但權力本身的操作才是民主機制的核心。若輿論過度放大在野者語言強度,卻忽視執政者的實質作為,將導致公共討論失焦,甚至錯失制度平衡的修復時機。 同時,轉型正義的議題亦再度引起關注。立法院近期對相關預算進行部份刪減,包括不當黨產處理、白色恐怖補償、不義遺址維護等,引發社會上不同評價。有觀點認為此舉削弱歷史正義,也有聲音主張,轉型正義的推動應有程序正當與行政中立的保障,而國會預算審查權本就屬憲政機制之一,不應視為對歷史的否定。 若轉型正義欲持續在社會中取得信任,其執行機構的角色定位與資源使用方式需接受公開監督。過度政治化與工具化的操作方式,將可能使轉型正義偏離原初目的,進一步削弱其社會認受性。對此提出批評與質疑,不應立即被視為「反對正義」,而應回歸民主機制下的正常政策辯論。 朱立倫此番言論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該行動援引行政、司法與立法等一切執政資源,針對此前由民意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居於多數的在野黨席次進行清算,意圖以較低的政治代價換取全面重掌國會之高報酬,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 更令人警惕的是,賴政府將整體社會的穩定、制度的信任、民意的選擇,皆視為可犧牲的籌碼,用以豪賭權力再分配的勝算。遺憾的是,坊間言論對於這樣一場由執政者主動挑起、代價極高的「政治翻桌行動」,未見一絲批判,卻選擇放大朱立倫比喻語言的情緒張力,評論重心明顯失衡,令人遺憾,也令人擔憂。 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在於對權力的對等監督。對在野的語言應予審慎評估,對執政者的制度操作更應嚴格檢視。當政治語言變成被放大的焦點,而實質權力濫用卻被忽視,民主社會將面臨言論與監督標準失衡的危機。守住制度的邊界,確保監督的對象與比例適切,方能維持公共信任與政治穩定。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