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
朱立倫說賴清德總統「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中央社)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近日在中常會上發言,批評總統賴清德對在野黨的作為「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引發包括德國在台協會等外國駐台機構的公開回應,亦引發社會輿論熱議。此一政治比喻是否適切,固然可以討論,但若僅止於語言表層的爭辯,而未觸及其背後所揭示的制度性焦慮與民主風險,則無法完整理解此次事件的實質意涵。
朱立倫此番發言所處的政治時空,是行政部門發動大規模罷免在野立委行動的關鍵階段。相關行動動員行政、司法與社會資源,針對由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中擁有多數席次的在野陣營展開政治鬥爭。此舉意圖在低政治成本下,重塑立法權力結構,強化執政推動力,但也引發對民主機制穩定性與憲政精神之疑慮。對於這樣一場規模空前、動機明確的「政治翻桌」行動,其對制度信任與社會代價的影響不容小覷。
在此背景下,對執政者提出批評,無論語氣如何,都應納入民主社會中合法監督的範疇。政治比喻雖應謹慎使用,但權力本身的操作才是民主機制的核心。若輿論過度放大在野者語言強度,卻忽視執政者的實質作為,將導致公共討論失焦,甚至錯失制度平衡的修復時機。
同時,轉型正義的議題亦再度引起關注。立法院近期對相關預算進行部份刪減,包括不當黨產處理、白色恐怖補償、不義遺址維護等,引發社會上不同評價。有觀點認為此舉削弱歷史正義,也有聲音主張,轉型正義的推動應有程序正當與行政中立的保障,而國會預算審查權本就屬憲政機制之一,不應視為對歷史的否定。
若轉型正義欲持續在社會中取得信任,其執行機構的角色定位與資源使用方式需接受公開監督。過度政治化與工具化的操作方式,將可能使轉型正義偏離原初目的,進一步削弱其社會認受性。對此提出批評與質疑,不應立即被視為「反對正義」,而應回歸民主機制下的正常政策辯論。
朱立倫此番言論所處的政治背景,正值賴清德政府啟動前所未見的「大罷免」行動。該行動援引行政、司法與立法等一切執政資源,針對此前由民意選舉產生、目前在立法院居於多數的在野黨席次進行清算,意圖以較低的政治代價換取全面重掌國會之高報酬,這樣的政治算計,從動機到手段皆極可議。
更令人警惕的是,賴政府將整體社會的穩定、制度的信任、民意的選擇,皆視為可犧牲的籌碼,用以豪賭權力再分配的勝算。遺憾的是,坊間言論對於這樣一場由執政者主動挑起、代價極高的「政治翻桌行動」,未見一絲批判,卻選擇放大朱立倫比喻語言的情緒張力,評論重心明顯失衡,令人遺憾,也令人擔憂。
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在於對權力的對等監督。對在野的語言應予審慎評估,對執政者的制度操作更應嚴格檢視。當政治語言變成被放大的焦點,而實質權力濫用卻被忽視,民主社會將面臨言論與監督標準失衡的危機。守住制度的邊界,確保監督的對象與比例適切,方能維持公共信任與政治穩定。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