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十字韌帶合併重建 他重返球場

「前十字韌帶合併前外側韌帶重建手術」,前外側韌帶重建位於兩指間的範圍。圖為膝蓋模型示意圖。(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40歲小黃熱愛羽球運動,一次比賽不慎扭傷左膝,休養數日雖然腫脹逐漸消退並能正常行走,跑跳或需要快速變向時,膝蓋便有不適感,就醫檢查發現左膝前十字韌帶(ACL)已完全斷裂,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前十字韌帶合併前外側韌帶(ALL)重建手術」,優點是強化膝關節穩定性、降低術後再次斷裂風險、不必佩戴護具和限制膝蓋活動角度。小黃術後恢復狀況良好,重返球場再次享受運動樂趣。

醫師劉永川表示,醫療團隊評估後決定採用「前十字韌帶合併前外側韌帶重建手術」。(記者徐義雄攝)

大里仁愛醫院骨科主任劉永川副表示,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病人的韌帶可能會因癒合不完全或過度使用而再度斷裂,復發率並不低。在重建前十字韌帶時若能同步進行前外側韌帶重建,提升膝關節的穩定性。前外側韌帶位於膝關節外側,負責抑制脛骨(小腿骨)內旋,當功能正常時可有效穩定膝蓋並減少前十字韌帶的負擔,透過合併重建前外側韌帶可顯著降低重建後韌帶再斷裂的機率,提供更即時的關節穩定性。最重要的是手術方式術後不需要穿戴護具固定,無需進行傳統復健中常見的「凹腳訓練」(指強迫彎曲膝蓋以恢復活動度),大幅降低病人的不適感,避免股四頭肌萎縮。

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徐振恆說明,前外側韌帶重建技術是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邱致皓主任2021年發表的先進技術。此術式利用特殊錨釘與高剛性縫合帶,先在關節內進行雙股前十字韌帶重建,於關節外側額外開兩個小切口,即可完成前外側韌帶重建,術式更精準且創傷小。針對年齡較長、肌腱品質較差,或擔心自體肌腱無法提供足夠強度的病人,醫師考慮使用異體韌帶(捐贈者韌帶),這種韌帶可製作得更粗、更長,提供更好的穩定性。此選項特別適合運動量較大或需要承受高強度運動的病人,提升術後運動表現與安全性。

劉永川指出,運動人口持續增加,運動傷害案例大幅上升,尤其是需要頻繁急停、變向與跳躍的運動,如羽毛球、籃球、足球等,前十字韌帶的受傷比例相對更高,傳統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往往需要長時間復健,且仍有可能因穩定度不足而影響運動表現。

前十字韌帶合併前外側韌帶重建手術能提供更佳的穩定性,降低再斷裂風險,避免活動度受限導致的肌肉萎縮。對於需要頻繁變向的受傷運動員說,這項技術能夠更快速、安全地重返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