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力下滑 4症狀是警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營養師林世航指出,代謝力下降並非中年人專利,生活壓力、外食高油鹽糖飲食及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可能讓代謝力提前下滑,而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便祕則為4大警訊,呼籲民眾一定要少吃多動,以免代謝症候群疾病纏身。

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20至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等於每4個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的盛行率達30.4%,女性則是19.7%。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如果放任三高數值飆高,腰圍及體重超標,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增。

林世航表示,肥胖與基礎代謝率直接相關,18至25歲的青壯年時期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之後開始下降,每10年約下降5至10%,若飲食與運動習慣未調整,多餘熱量易堆積成內臟脂肪,增加慢性病風險。

林世航指出,代謝變差的成因分為兩類,一是熱量囤積導致肥胖;二是能量與養分不足,引發疲勞、皮膚乾燥等問題。有些民眾於營養諮詢時表示,明明已經戒掉晚睡習慣,隔天工作卻還是疲累想睡覺,這是因為細胞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素轉換為能量的能力下降,當身體未獲得足夠能量就容易感到疲憊。

如果出現皮膚乾燥、手腳冰冷的情況,則是因為細胞活性降低,身體難以獲得足夠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皮膚失去所需營養素。另外,造成便秘的原因是腸道肌肉收縮力減弱,當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增加,水分過度吸收會導致糞便乾硬難以排出。

林世航指出,要改善代謝變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遵守「少吃多動」原則,或是可以補充益生菌以提升運動表現與耐力,並增強人體對葡萄糖的運用,刺激代謝與提高耐力表現。

林世航強調,並不需要刻意去運動,如不荅電梯改爬樓梯,或提前一站下車步行,看電視時做做健身操,就可提升活動量,啟動代謝引擎,遠離健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