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4日宣布,已完成400例高精度深腦刺激治療,其中1名嚴重肌張力不全而軀幹肢體扭曲的男孩,在12歲時進行手術植入雙側蒼白球內側核深腦刺激器,其扭曲的肢體已能伸直,目前男童已上了大學,並可自立在大學校園中生活。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戴春暉指出,深腦刺激治療是將一具每秒鐘放電130次的脈衝電擊器,植入腦內約10公分深的腦核區,透過電流刺激使腦部正常運作,臨床上重度巴金森氏症患者,植入後可自由行走並不再使用鼻胃管,恢復正常人的生活,肢體扭曲的嚴重肌張力不全患者,也可拉開將軀幹打直,迎向新的生活。
江小弟的嚴重肌張力不全症在12歲時發病,由於無法控制身體肌肉,造成肢幹扭曲如麻花。江父表示,兒子發病前和普通孩子沒什麼不同,活潑、充滿笑容,但漸漸地他開始擰不開瓶蓋,手部還會不自覺彎曲,國小6年級時病情突然發作,整個身體變得彎曲,無法直立,看遍各大醫院後才在台大醫院確定肌張力不全症。
江父指出,進入國中階段的兒子,青春期有太多痛苦回憶,因行走姿勢怪異被同學取笑,原本能寫字、騎車的江小弟,變得連走路都變得非常艱難,人生陷入絕望,對未來充滿恐懼。得知深腦刺激治療有機會逆轉局面,全家都猶豫過,畢竟是開腦手術,需要將儀器植入大腦深層。
江父表示,經多方考慮決定在108年1月自費進行高精度深腦刺激治療,治療後江小弟也漸漸好轉,現在已經就讀大學,且能夠獨自在外住宿舍,和同齡人正常相處。江小弟植入的深腦刺激器,一端植入於腦內,電池則置於前胸上方,每2天充一次電,江小弟就能維持正常生活。
台灣地區約有1萬名原發性的肌張力不全症患者,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吳瑞美指出,肌張力不全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是基因異常引起的原發性疾病,也可能是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導致的遲發性肌張力不全。主要表現是一群肌肉出現不正常的持續性收縮,導致肢體姿勢異常或動作扭曲,其中最常見的是斜頸症。
戴春暉表示,健保於104年同意深腦刺激治療應用於巴金森氏症,去同擴大將肌張立不全等腦部病變患者納入,估計每年將有50名重度患者受惠,而顫抖症及癲癇症等大腦疾病健保則尚未給付。
台大醫院指出,深腦刺激術是一個高度仰賴團隊合作的治療,台大醫院則由「巴金森暨動作障礙中心」主導,在神經部、外科部、影像醫學部、麻醉部、護理部和社工室等各單位合作下,目前已完成超過400例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