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灣夏天炎熱,冰涼飲品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上班族與青少年常以手搖飲、無糖茶、咖啡取代白開水,再加上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不易察覺口渴,導致尿結石的年齡層明顯下降;博田國際醫院泌尿科醫師王建勝指出,門診觀察發現,愈來愈多年輕族群出現頻尿、腰痛、尿液混濁等症狀,檢查後診斷為泌尿結石,原因與錯誤的日常飲水習慣有關。
王建勝表示,造成泌尿系統負擔的4大常見習慣,正是許多台灣人每日重複的生活模式:1.冰飲習慣:低溫飲料會刺激膀胱黏膜神經,造成頻尿、尿急,長期恐導致膀胱過動症,膀胱敏感者症狀加劇。若冰飲中又含糖,更會讓腎臟與膀胱的負擔成倍增加,是泌尿系統的「雙重打擊」。
2.以茶、咖啡或無糖飲品取代白開水:多數無糖茶飲含草酸、咖啡因,反而促使尿液中結晶濃度升高,增加結石風險;3.只在口渴時喝水,或一次灌大量水:身體無法短時間吸收過多水分,反而加重腎臟負擔,長時間仍處於脫水狀態。

4.長時間待冷氣房、補水意識不足:冷氣環境使皮膚與呼吸道水分蒸散加快,卻不易察覺口渴,形成隱性脫水,尿液濃縮更易結石。
王建勝指出,約7成泌尿結石患者並不認為自己水喝得少,實則是補水方式錯誤;「常見患者是每天兩杯手搖茶飲,自以為有補水,但實際上攝取的都是草酸、茶鹼或咖啡因,這些都會讓泌尿系統代謝變得更困難。」
王建勝指出,女性多為減重、怕水腫或不喜歡喝開水,選擇無糖茶替代,結果水分補充不足,又攝取過多茶類草酸;青少年則慣手搖飲當水喝,幾乎不碰開水,加上久坐、冷氣房生活,讓結石提早報到。
他提醒,預防泌尿結石關鍵不在喝得多,而在喝得對。建議民眾補水以體重×40~50cc為原則,平均分配到每個時段,白開水為首選。如無法接受白開水,可在水中加入檸檬片,除了提升風味,也有助降低尿中鈣離子濃度,減少草酸鈣結晶的形成。胃部不適或胃酸過多者,應事先諮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