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寒涼瓜果 處暑養生 調和脾胃祛濕清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處暑」節氣意指「暑氣至此而止」,落在每年8月23日前後,中醫師認為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關鍵節氣,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調和脾胃、祛濕清熱,為秋季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

瑞隆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簡浚崴表示,此時炎夏的酷熱逐漸退去,白天仍有餘熱,日夜溫差漸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極易使人體出現調節不及的反應。

針對處暑常見的不適狀況,簡浚崴表示,中醫會以健脾祛濕、清熱生津、固護陽氣3大方針進行調養。養生應以「調和脾胃、祛濕清熱」為核心。透過適當藥膳、穴位調養與生活調整,不僅能減少季節交替的身體不適,也為迎接秋高氣爽、乾燥寒涼的環境打下健康基礎。

簡浚崴表示,建議可飲用山楂茯苓薏仁茶,材料:山楂10克、茯苓10克、薏仁15克、陳皮3克。作法:薏仁先浸泡1小時。將所有材料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20分鐘。濾渣後代茶飲用,可反覆回沖1-2次。功效可健脾化濕、消食解膩、調暢氣機,適合處暑時飲用以助消化、減輕倦怠。

其次在穴道保養方面,可取足三里穴、豐隆穴、迎香穴,每日按壓或艾灸5-10分鐘。還可以艾葉生薑浴藥浴調理,作法是將艾葉20克、生薑片30克,煎湯倒入溫水中泡腳15分鐘,可溫陽散寒、改善倦怠與關節不適。

此外,再加上運動與生活作息,適合晨起或傍晚進行輕緩運動,如太極、八段錦,促進氣血流通。晚間避免過度熬夜,以滋陰潛陽,調和作息。飲食上宜清淡、少辛辣油膩,少吃寒涼瓜果(如西瓜、梨),以防脾胃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