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
亢進與低下的雙面刃
甲狀腺是調控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內分泌器官,對心跳、體溫、體重、情緒與消化皆有深遠影響。高齡者最常見的內分泌失調即為甲狀腺機能亢進,其典型的症狀為心悸、手抖、怕熱、體重減輕,蔡克嵩教授指出約每50人就有1名甲狀腺機能亢進者,而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相關症狀在高齡者不易察覺,因高齡者常合併呆滯或類失智、精神不濟、肌肉無力、心律不整等症狀,需要進一步鑑別診斷。蔡教授提醒,若心跳過快合併體重減輕或眼球凸出,應懷疑是否為葛瑞夫茲氏症(Graves’disease),其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而診斷主要靠抽血檢查 TSH、T4 及相關抗體,必要時輔以甲狀腺超音波與放射碘131掃描檢查確立診斷。
治療方面,初期多數病患以服用抗甲狀腺藥物為主,療程通常一年以上。若無效則考慮放射碘摧毀甲狀腺組織或甲狀腺切除手術,而飲食上則應避免高碘食物如海帶與昆布,避免刺激甲狀腺進一步活化。
另甲狀腺機能低下在老年族群亦不容忽視,其成因主要為自體免疫疾病如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或醫源性甲狀腺機能低下如接受放射線碘治療或甲狀腺切除術後等。
常見症狀包括怕冷、便秘、嗜睡、記憶力衰退、情緒低落等。
治療則以每日口補充服左旋甲狀腺素為主,蔡教授特別提醒服用此類藥物需從低劑量補充且漸進調整,避免誘發冠心病,並定期追蹤 TSH,以防骨質疏鬆或心律不整等副作用。
副甲狀腺與血鈣調控
副甲狀腺位於甲狀腺後方分泌PTH,是控制血鈣與排磷的關鍵器官。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導致骨質大量流失、腎結石與高血鈣,表現為骨頭痠痛、腸胃蠕動遲緩、便秘、認知改變或思緒模糊等症狀。
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確認為單一腺瘤,建議以手術切除為治本之道,若為慢性腎臟疾病或缺乏維生素D所導致的次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則以磷酸鹽控制與維他命D補充為主。部分患者可服用擬鈣劑如cinacalcet或針劑藥物etelcalcetide抑制PTH分泌。
腎上腺與類固醇的雙重挑戰
腎上腺疾病雖不常見於老年人,但與之相關的「類固醇使用」卻是常見議題。
許多自體免疫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皆仰賴類固醇控制發炎反應。然而長期使用會抑制自身腎上腺功能,可能造成骨質疏鬆、高血壓、高血糖、感染風險升高,甚至在停藥後引發腎上腺危象。故需嚴密的監測並即時就醫。
總結與建議
蔡教授呼籲65歲以上長者應定期檢查甲狀腺功能、血鈣與PTH,尤其在有心跳異常、體重劇變或失智傾向時更應警覺。內分泌問題源頭雖廣泛,但可透過抽血檢查與早期介入,有效預防長期併發症,維持高齡者的行動自立與生活品質。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