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子宮內膜癌是有機會可提早發現、治療的女性癌症,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是主要早期症狀,柳營奇美醫院婦產部醫師廖建滕說,六十多歲張姓婦人停經後十年完全沒有月經,近半年發現陰道有不規則出血,經檢查確診是子宮內膜癌即接受手術治療,所幸發現早,未有轉移只需追蹤觀察。
廖建滕說,該名張姓婦人剛開始時出血量少,並不以為意,近兩個月出血量又增加,後來至婦產科門診檢查,經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後續安排影像學檢查及內膜採樣,病理報告判定為第一期分化良好的子宮內膜癌;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分期手術治療,所幸患發現的早,病灶侵犯子宮肌層尚淺,且未有轉移情形,後續僅需門診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廖建滕表示,台灣女性癌症的發生率中,子宮頸癌因篩檢與疫苗注射普及,發生率已逐年下降;隨著飲食西化與環境汙染加劇,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發生率年年上升。
卵巢癌以常規超音波定期追蹤檢查外,尚無他法可以提早檢測;子宮內膜癌有機會可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女性癌症,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是其主要早期症狀之一。
他說,有些婦女以為停經後突然出血是正常現象,輕忽潛藏癌症危機,因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的好發年齡,正好與停經以及快要停經的年齡重疊,容易造成輕忽,導致發生更嚴重的問題;面對停經前、或接近停經、或停經後異常出血,均應謹慎處理。
他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大部份病人年齡在四十五至五十九歲間,早期症狀主要是停經後陰道出血;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子宮內膜厚度超過4~5mm,就會懷疑有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方式。
若能及早在疾病初期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及追蹤,可減少罹癌所受之苦,呼籲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