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許瑞峰副教授長期投入海洋微型與奈米塑膠污染研究,是國內該領域的重要開創者。他提出「海洋塑膠雪花(Marine Plastic Snow)」概念,並率先揭露微塑膠污染入侵黑潮主軸的證據,目前亦成功開發奈米塑膠濃縮與偵測技術,為全球海洋奈米塑膠污染與生態風險的全面評估奠定關鍵基礎,因而榮獲國科會114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此獎項被譽為學術界年輕學者的最高榮譽。
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不只漂浮在海面上,還會分解成肉眼難以看見的微型塑膠(microplastics),甚至奈米塑膠。許副教授的研究發現,這些微型塑膠會和海水中的藻類、膠體聚集,形成類似雪花的團塊。由於比表面積小,海洋塑膠雪花也容易吸附污染物質,進入食物鏈後容易透過生物累積或放大效應,影響生物體生理功能,干擾海洋生態;或甚至會在海浪拍打的過程噴發至大氣中。
更令人震驚的是,許副教授團隊早在2021年就於黑潮主軸偵測到微塑膠污染,證實了微型塑膠在海洋中無所不在。雖然目前尚未定調危害人體的微塑膠濃度閾值,但已有研究確認塑膠污染對生物的負面影響,且危害程度與暴露濃度具有相關性。為勾勒出環境塑膠對人體及自然的威脅,團隊亦建置奈米塑膠濃縮與偵測技術,不僅精準監測海洋中的微塑膠,更是期望建立一個分析平台,能運用在所有的環境介質,讓不同領域研究者都能使用。
許瑞峰副教授於9月最新研究甫獲得領域排名第一的頂尖期刊《水研究》(Water Research, IF=12.4, 1/97=Top 1% in Water Resources)刊登,成功地揭示不同類型與型態微型塑膠的嵌入會增加有機物的纏繞和黏附,提高海洋塑膠雪花進入食物網的的機率,成功鏈結塑膠污染傳輸與有機碳封存的關係,同時也為全球海洋中「消失的塑膠」的去處提供一個可能的傳輸機制。
今年許副教授也代表海洋委員會與環境部共同參與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INC5.2)收集第一手談判資訊並持續推動跨國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加州大學、德州農工大學、華盛頓大學、英國南極調查局及菲律賓MSUIIT等頂尖研究機構建立夥伴關係,並參與南極國際研究計畫,持續將臺灣海洋科學研究成果推向國際舞臺。除了學術成就,他同樣重視如何將科學結果轉譯成「接地氣」科普知識,提升學術研究之社會價值,近期更攜手北海岸學校展開本土海洋微型塑膠科普計畫,以提升全民對海洋塑膠議題的理解與關注,進而達到潔淨海洋與永續海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