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為解決急診壅塞,衛福部長石崇良7日表示,明年擬參考國外急診「短期停留單位」,推專屬病床區,讓須接受治療患者在急診有獨立空間,健保給付比照急性一般病床,盼改善治療品質及人力。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台灣醫院協會與醫策會昨天共同主辦「2025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學術研討會——醫療數位與綠能雙軸轉型」,石崇良進行主題演講時表示,針對急診,將改善急診觀察床制度與照護品質。
石崇良表示,自己過去在急診時,就遇不少病人其實48-72小時就可以回家,但又需要接受治療,因此盼讓這些人有獨立空間,而不是留在走廊;國外則稱為「短期停留單位」,所做工作是治療,而非單純觀察。
在急診開設病床區,石崇良說,預計明年推動,健保給付擬比照急性一般病床的診察費和護理費;盼藉增設獨立空間,把病床空下來、讓真正重症的患者收住院,以解急診壅塞,同時照顧病人隱私,也回應急診因人力流動、無法設定護病比問題,讓病人得到治療,也讓醫院效能更高。
另外,針對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引發熱議,石崇良表示,健保財務確有改革必要性,所有政策出發點都是健保不能倒,而去留從不在心中,「只有想把事情做好」。
衛福部拋出「健保補充保費3大改革」構想,包括導入年度結算制度,租金、利息與股利1年累計逾新台幣2萬元,收取2.11%補充保費,影響人數估達480萬人。但遭行政院指示暫緩規劃。
針對健保補充保費改革,石崇良說,行政院與衛福部充分掌握媒體與民眾反應,對民眾的誤解也持續交換意見、對外說明,但為不讓誤解以訛傳訛擴大,決定先讓民眾清楚了解現階段只是討論過程,非既定政策,讓大家放心。未來不論調整保費結構、補充保費或甚至在擴大費基、增加健保財務來源上,都會秉持這樣的精神繼續討論。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則表示,基本上還是支持執行,目前保費收入多半來自於薪資,但很多屬於投資、機會財的部分,其實也是屬於社會財源一部分,應該也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