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一會期日前結束,雖然藉著最後一週的法案「大清倉」,成績差強人意,可是會期中衝突不斷,朝野對立日益升高,其原因固然錯綜複雜,但民進黨團不顧國會朝小野大的現實,一味跟在野黨對抗,絕對是關鍵因素。
本會期是賴清德選上總統之後的第一個會期,也是民進黨「雙不過半」的第一個會期,因此受到外界高度矚目。總體而言,本會期共通過五十五個議案,包含法律案四十案、條約案三案、復議案二案及其他議案十案,就數量而言,雖比以往稍有遜色,但也還算正常。
而就通過議案的內容來看,包括保障人民權益、提高再生醫療、打擊詐騙危害及防治詐欺犯罪危害、強化保護海洋生態及維護軍人跟勞工等多項法案的修正通過,不但具有高度的多元性,也證明在野黨合作主導下的國會,確實能夠發揮為人民制衡監督的作用。
本屆新科立委共有五十四人,儘管對於立法院議事運作多半還在摸索階段 ,但部份「菜鳥」勇於問政,擅於創造議題,表現較「老鳥」一點都不遜色,網路十大聲量最高的立委,新人就占四位。同樣是新科院長的韓國瑜,更是可圈可點;他上任後主持黨團協商,既不乾綱獨斷,也不採取「和稀泥」的作法,遇有爭端協調不成,就按議事規則解決。主持院會時同樣堅持議事中立,不存心偏袒在野黨,也不故意壓制執政黨,完全依法行事,這種作風固然讓民進黨政府十分頭痛,但卻使國會不致淪為行政院的橡皮圖章。
就各個黨團表現來看,國民黨團在會期之初,由於新人偏多,個別黨團領導幹部又力求表現,再加上民進黨和綠媒蓄意抹黑國民黨提出錢坑法案、企圖癱瘓政府,使得國民黨團一度頗受批評;但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新舊成員之間合作無間,戰術也越來越靈活。根據媒體日前披露,國民黨立委的網路聲量和好感度都是三黨之冠,就證明國民黨立委已逐漸贏得網路族群的認同。
民眾黨團方面,由於會期中有關重大法案,不是全部支持國民黨就是集體棄權;再加上黨團成員除黃國昌一枝獨秀之外,其他都鮮見突出表現,不免遭到外界質疑;但是在會期結束之後,可以發現國民黨及民進黨在若干法案上的主張,確實向民眾黨版本靠攏,最後甚至共提法案,凸顯出民眾黨團關鍵少數的價值。
至於民進黨團方面,會期中不但極力為行政院護航,也成為朝野攻防的主力部隊。在審議法案時,他們極力反對、阻擋在野黨的主張;在表決時,他們又極盡所能的杯葛、拖延,使表決無法順利進行;他們更策動外圍團體、動員親綠民眾包圍立法院,企圖藉議場內外相互呼應的聲勢,迫使在野黨讓步。
民進黨團為何如此?除了因為仍未放下過去八年「完全執政」,在立法院予取予求的心態之外,也跟賴清德總統有關。他在尚未就職前就鼓勵民進黨立委要「轉守為攻」;當國會改革法案審查時,民進黨委員推打在野黨委員、攻擊駐警、破壞議場公物、恐嚇議事人員不得宣讀議事內容,還公然搶奪立法院秘書長周萬來文件,企圖禁錮立法院長韓國瑜,賴清德總統非但沒有指責,反而肯定民進黨立委「奮戰到最後一刻」。毫無疑問,正是由於賴清德的包庇縱容,使得民進黨團蠻幹到底,更造成朝野對立更加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