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糖尿病是造成洗腎的重要原因之一,病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腎臟功能衰退,嚴重者甚至會因腎臟功能喪失而須長期洗腎。北榮新竹分院副院長黃政斌表示,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近幾年糖尿病高居洗腎主因第1位,大約在4成到5成之間,而北榮新竹分院洗腎室統計,近幾年因糖尿病進入洗腎的病患更超過5成,更一度逼近6成。
黃政斌表示,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的主因係血糖控制不良,當腎臟長期過濾血糖濃度過高的血液時,使得腎臟細胞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例如腎絲球增大、纖維化、以及基底膜增厚等,另外也會導致腎臟血流的自動調節機制損壞,進而發生腎絲球硬化。
黃政斌指出,高血壓是腎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在糖尿病病患,更容易加速腎臟的惡化,有高血壓家族史的病患也較容易早期發生高血壓,有糖尿病腎臟病的家族史,也更容易發生腎臟病的併發症。
三高原本就是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高血糖使腎臟結構改變,高血壓使腎臟承受太大壓力,造成腎硬化症,高血脂使血管內皮細胞改變,造成血管硬化,三高都會使腎臟開始受損以及腎功能惡化速度加快。
糖尿病腎臟病變早期並無症狀,因此無法自行察覺,要做例行的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檢測,才能早期發現腎臟是否已經受傷。而從知道糖尿病開始,就要積極控制危險因子,才能預防與治療糖尿病腎病變。
從基本的三高的飲食調整與治療做起,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發生。戒菸、運動增肌與減重與低蛋白飲食都是可改善體內新陳代謝與避免腎臟疾病的發生。
近幾年有許多藥物可延緩糖尿病腎病變惡化,例如屬於降血壓藥物的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血管張力素接受體抑制劑,也可降低蛋白尿達到延緩腎功能惡化效果,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除了能控制血糖外,也可改善蛋白尿,也能延緩腎絲球過濾率下降,讓腎臟可用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