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發糕與元寶

■巧爾

在夫家過年,年初一早上吃發糕,中午吃餃子元寶,這是公公的新年儀式。

公公是江蘇人,民國38年他隨軍隊來台,從此落腳台灣,後來認識台籍小姐婆婆,兩人共組家庭,先生說:父親比台灣人更融入台灣社會文化與生活。

公公非常疼愛婆婆,婆婆不諳廚事,不喜油膩,不愛出門,公公不勉強婆婆做不喜歡不擅長的事,便包辦一家子的採買及煮食大事。過年期間,公公與一群婆婆媽媽擠在傳統市場採辦年貨。台灣人過年要吃甜粿好過年,吃菜頭粿好彩頭,吃發粿一路發;公公順應習俗統統都買回來,還多買了數個發糕,除夕圍爐後讓我們帶回小家庭,交代我說:初一早上把發糕蒸一蒸當早餐吃。這跟我以前的習慣很不同,但我照著公公的話去做。

多數女兒年初二回娘家,但因娘家手足皆是女兒,甫結婚之際,便跟公婆提出,年初一午飯後,我要回娘家陪父母,公婆也同意。初一上午,先生與我先回公婆家向兩老拜年,此時,公公已包好餃子在等我們。年初一的餃子就是元寶,吃餃子時公公向我們叮嚀,慢慢吃,不要急著吞食,看誰幸運能吃到元寶。聽婆婆說,公公仔仔細細的把一元銅板洗刷乾淨,再包入餃子裡,等等看誰能幸運咬到真元寶,鴻運一整年。這是公公用心祝褔家人新年圓圓滿滿的心意。

公公離世後,婆家的餃子宴便中止了,我們沒有時間親手包餃子,孩子想吃,就外購現成餃子。但初一早上蒸發糕給家人當早餐吃的慣例仍沿用至今,這是公公生前的每個年初一早上祈福家人運勢一路發的儀式。我照做,學習公公祈福的方式,亦是感念公公疼愛家人的暖心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