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科學研究 建立濕地碳匯資料

內政部長劉世芳出席「二0二五濕地日」活動時表示,內政部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建立各濕地類型碳匯基礎調查資料。(內政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為響應每年二月二日的國際濕地日,特舉辦「二0二五濕地日」活動。內政部長劉世芳十一日出席活動時表示,內政部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建立各濕地類型碳匯基礎調查資料,以協助完備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劉世芳表示,濕地是地球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及天然資源之一,不僅能維護生物多樣性,具有蓄水、調洪、水質淨化等功能,更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為有機碳儲存於濕地土壤、底泥或植物中,具有高度有效的碳匯能力。

劉世芳指出,內政部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建立各濕地類型碳匯基礎調查資料,協助完備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持續守護濕地保育、進行環境教育推廣,共同守護濕地碳匯功能。

台灣國家公園、重要濕地與海岸範圍占全國陸海域保育面積的二十五點四%,是台灣自然碳匯與碳吸存的關鍵場域,根據國家公園署「建置國家公園碳匯計畫」,必須持續盤整所轄各管理處等機關的碳排放源,估算自然碳匯,進而設定日後減碳策略及目標,以實踐國家淨零碳排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