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腸癌篩檢擴大 早期發現降35%死亡率

醫界發現,台灣年輕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50歲以下個案數正在逐年增加,公費大腸癌篩檢今年起擴大對象,45至74歲民眾與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可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16日指出,114年起公費大腸癌篩檢對象擴大,40至44歲具家族病史者、及45至74歲民眾,可有每2年1次之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表示,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就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

衛生福利部統計,民國111年10大癌症中大腸癌發生排名第2,發生人數共1萬7643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1人,也就是每29分47秒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而112年10大癌症死亡之中大腸癌排第3,當年有6791人因此失去生命,即台灣地區每77分24秒就有1人死於大腸癌。

國健署指出,根據98年至111年癌症資料顯示,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45至49歲有增加情形,而實證顯示透過定期篩檢及早確診及時治療,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且大腸癌第0至1期的個案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

國健署指出,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腸癌篩檢服務對象,由原50至74歲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擴大至45至74歲民眾、及40至44歲有家族病史者,亦即包括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巨成表示,從101年至111年期間,50歲以下大腸癌個案逐年增加,公費大腸癌篩檢適用年齡下修,呼籲民眾多加利用。

國健署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確定有大腸息肉、每20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患者,若篩檢陽性未及時接受大腸鏡以確診,則死亡風險增加6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