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例EV-ICD 救回心律不整男

中榮完成台灣首例血管外心臟去顫器植入手術。(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22歲陳姓男大生身體強健、有運動習慣,某天在校午休時突然倒地抽搐、休克、無呼吸心跳,以心肺復甦術(CPR)救回,就醫查出罹患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接受血管外心臟去顫器(EV-ICD)治療,經2小時手術,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1天後即轉至普通病房,目前已康復出院,恢復良好。

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心室顫動是最致命的心律不整,約占成人突發性心臟停止的40%。當心室顫動發作時,心臟類似停止,無法輸送血液到全身。發作時除了CPR以外,必須盡快在3~5分鐘內電擊去顫,存活率可達49~75%。每延遲1分鐘存活率就降低7~10%,超過10分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腦部損傷。

最新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免除導線經由靜脈進入心臟的路徑,改由植入特殊的波浪型導線,去顫器則植入在腋下皮下,減少手術創傷及降低併發症。(記者陳金龍翻攝)

心臟內科醫師謝育整指出,傳統植入式去顫器是將去顫器植入在鎖骨旁的皮膚下,其導線會經過靜脈、穿過瓣膜進入心臟,目前手術技術雖已十分純熟;但植入過程中,仍可能有1~5%可能發生心臟穿孔的風險。而導線經過植入後,長期仍存在7%心臟瓣膜損傷、5.8%導線斷裂及1.5%細菌感染等併發症風險。

心臟外科主任魏晧智說,EV-ICD改由特殊的波浪型導線植入在胸骨下方,植入腋下皮下減少手術創傷、降低併發症。目前歐美、澳洲等臨床採用,衛福部去年核可。全國首例EV-ICD手術由中榮心臟血管中心內外科團隊合作完成,代表台灣心臟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未來將讓更多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