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0多歲繪圖師因打球跌倒右手腕疼痛,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止痛,不但未改善且嚴重疼痛,後求治骨科醫師,確定是皮下組織鈣化併發症、亦即異位鈣化併發症所致;幸好經由聚焦型震波治療,治療期間疼痛感已逐漸下降,4個月完整療程後皮下組織鈣化幾乎消失,疼痛自然也跟著消失。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澎湖松青診所骨科醫師李松青指出,患者來院檢查及診斷,發現是皮下組織鈣化引起的疼痛,亦即因類固醇注射引起的異位鈣化併發症。
在治療方式上,李松青指出,在2005-2020年於法國及澳洲醫院發表的文獻上均曾提及,非侵入性的體外震波可以安全的治療異位鈣化,因此建議患者接受聚焦型震波治療。
他指出,患者接受低能量聚焦型震波治療後,期間疼痛感已逐漸下降,不再24小時疼痛。累計治療12次、滿3個月後睡眠品質大幅改善,之後雖停止震波治療,回診時以X光檢查顯示鈣化仍持續減少,滿4個月後,異位鈣化幾乎消失;聚焦型震波治療的效用在於促進循環,因此能讓鈣化明顯減少改善,疼痛自然逐漸消失。

李松青表示,公認的局部類固醇注射併發症包括有,注射部位疼痛、軟組織萎縮、肌腱和軟骨磨損及囊週鈣化。直到2020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整形外科發表文獻上第一例的異位鈣化併發症。澎湖松青診所則曾於2021年診斷一位50多歲女性因類固醇注射造成於豆狀骨附近異位鈣化的病例。由於尚屬罕見,民眾須留意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