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5歲陳姓阿嬤被診斷出左側輸尿管泌尿上皮癌,且轉移至肺部和淋巴結,接受化療成效有限,也愈顯疲憊與虛弱,改採免疫加標靶治療4、5個月後,腫瘤縮小幾近消失,效果顯著,相關症狀幾乎完全緩解,且副作用相對化療大幅減少,目前於門診接受治療追蹤。
成醫腫瘤醫學部醫師鍾秉軒表示,泌尿上皮癌在台灣南部較常見,與地下水汙染、馬兜鈴酸中藥、化學染劑接觸、尿毒症、吸菸及人口老化等因素相關。泌尿上皮癌若及早發現,預後較佳,術後可達到痊癒;若疾病惡化至癌細胞轉移,手術成效便受限,全身性治療(如化療、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成為主要選擇。轉移性泌尿上皮癌患者多為高齡、伴隨多重共病。
他說,轉移性泌尿上皮癌過去的治療方式有限、預後較差,主要依賴化療,但高齡患者常難以承受足夠劑量化療,導致療效不佳,或嚴重副作用中止治療。隨著醫藥科技進步,包括免疫療法及多種標靶治療的發展,不僅提升治療成效,亦減少副作用。目前免疫治療結合標靶治療藥物在第1線治療轉移性泌尿上皮癌患者中,反應率高達7成,且副作用如血球低下、惡心嘔吐及疲倦等相對減少,造福許多無法接受化療的患者。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