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只要步行5公尺,透過AI分析出最細微的肢體動作,就可提早發現神經退化性疾病,提供最適切的治療。台北榮總、資策會與陽明交大團隊19日宣布,成功開發AI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朝精準治療之路邁出了一大步。
台北榮總神神經修復科醫師郭昭宏指出,傳統的動作捕捉系統需要昂貴設備和專門空間,限制了其應用範圍。而陽明交大腦科技計畫記憶痕跡團隊開發的輕量化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受試者無需穿戴感測器或貼任何標記物,只要在攝影機前步行5公尺,就可精確捕捉受試者的三維關節位置,並分析出細微的運動差異。
郭昭宏指出,大腦、脊髓到周邊神經,都會影響步態控制,因此不同神經疾病,會有不同的步態表現,但是過去難以將其量化,僅能經由患者主訴,或是醫師透過觀察及經驗判斷,將針對不同年齡的健康人,蒐集步態資料,並逐步蒐集中風、脊椎退化疾病或脊髓損傷患者等患者數據。
北榮副院長王署君指出,不同的神經疾病會有不同的步態特徵,以前都要靠醫師多年看診經驗,透過病人走進診間的狀態,推測可能罹患的神經疾病,但現在已經可以利用最新技術量化,未來病患走進診間,電腦系統就能分析出罹患的病症。
資策會軟體院組長蔡政鴻指出,由於系統可分析關節角度、腳跟位置、走路速度,曾有一名患者被醫師目測診斷認為有長短腿,但經儀器分析穿著矯正鞋墊反而會造成兩側踝關節、髖關節不正常的壓力,確認並無長短腿的問題。
北榮神精修復科主任吳昭慶表示,台灣地區每年約有4000到5000人因疾病或是外傷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脊椎損傷。
郭昭宏指出,未來透過無標記動作捕捉系統精確的分析,並結合外骨骼設備,為行動受限患者提供最佳的支持,讓患者重拾步伐與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