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人生〉鐵粉曾吉賢 烏樹林名譽站長

一手推動台糖烏樹林車站再生的曾吉賢(左)說,這座車站可說是一座完整的鐵道知識園區,裡面有太多珍貴文化資產。
(記者陳佳伶攝)

台糖鳥樹林車站,是台灣第一個以糖廠鐵道做為常態性行駛和車站再生成功案例,再生計劃的重要推手是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長曾吉賢,從小關注鐵路、熱愛火車,長大後,用影像去記錄走入歷史的糖廠、糖鐵,他要將把烏樹林車站再生故事寫成書、拍成記錄片,期待喚起更多人對糖鐵和糖廠文化資產的重視。

今年57歲的曾吉賢是屏東潮州人,父親曾文山在鐵路局服務40年,由臨時工做到列車長,來自鐵路家庭的他,從小就對鐵路、火車、車站有特別的情懷。

曾吉賢說,小學時期就常跑到父親工作的火車站,父親在行李房工作、在票房賣票時,他就在旁邊觀察、幫忙,也看到很多鐵道員勞動的身影,深為感動;高中時就喜歡揹著相機,到父親待過的車站留下影像,為美麗的木造車站、消失的鐵路支線留下最後身影;到台北就讀「世新」廣電,視野更廣,礦場、糖廠、糖鐵逐步消失,不忘以影像留下記錄,並建立保存與維護影像文化資產的觀念。

曾吉賢後來到台南藝術大學就讀音像紀錄研究所,他將觸角伸向台糖後壁烏樹林車站,1946年落成啟用的烏樹林車站,曾擔任新營、白河、東山3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在1983年關閉;2001年當時是南藝大研究生的他,向新營糖廠提出「開往烏樹林」再生計畫,和一群南藝大研究生、糖廠員工,合力完成烏樹林車站、道班房、內燃機車庫、保警室的展示,烏樹林車站由2001年底開出第一班觀光田園列車、成為台灣第一個以糖廠鐵道做為常態性行駛和車站再生成功案例。

曾吉賢說,在糖廠停併、糖鐵告別的時代,他逆向操作要讓烏樹林車站再生,曾被笑是「做夢」,他不斷透過管道遊說,後來獲得當時的新營糖廠副廠長黃秀雄等人的支持,以有限的經費進行車站環境、車廂改造整理後上路,他義務規劃及再生台糖烏樹林車站,獲聘為名譽站長。

曾吉賢說,烏樹林車站可說是一處「鐵道知識園區」,裡面有太多珍貴的文化資產,這也是當初他力推再生的原因,這些文化資產需要好好保護以外,究竟如何發展,應有願景和藍圖,同時應思考如何彰顯糖業文化主體性,展示自己的歷史經驗、提升文化價值,並進一步延伸跨域加值的可能。

20多年來,他對烏樹林車站的愛,有增無減,在曾吉賢的臉書中,可看到他以感性文字記錄,站內一座具日式建築風格的小小廁所,經他搶救保留下來,「每當回到烏樹林總會到這裡使用它,在短短不到2、3分鐘裡,我總會從木窗望出去,想著烏樹林的變化,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安慰我20年來複雜的心情」。

存放在台糖烏樹林內燃機車庫後方的木造客車,陪伴著曾吉賢再生「烏樹林車站」,在遇挫折時呆坐在裏面,被批判時客車的傷痕撫慰著他;還有找出在烏樹林糖廠所屬糖業鐵道運轉的紀錄,看到員工辛勤奔波的勞動身影,人、火車與鐵道自然的呼吸與運轉成為令人讚嘆又迷人的風景,他要將烏樹林車站再生過程的故事寫成書,做成紀錄片,車站再生不只是田園列車上路而已,要讓糖鐵和糖廠豐富珍貴文化資產,被更多人看見。

(記者陳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