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醫師,我之前手術全身麻醉,麻醉醫師有說我比較難插管,我術後拔管後聲音沙啞、喉嚨痛了好幾天,這次麻醉也會這樣嗎?」47歲病患在術前麻醉評估門診擔憂地詢問,因過去經驗讓他對於麻醉插管相當憂心。醫師表示,手術將使用影像喉頭鏡協助插管,減低插管風險及不適,病患術後也恢復良好,喉嚨僅有些微腫脹感,並無其他不適。
新竹台大生醫竹北院區醫師陳賓信說,全身麻醉後因病人呼吸受抑制,通常會在病人睡著後插管,用呼吸器維持正常呼吸。過去使用傳統喉頭鏡插管,將喉頭鏡葉片放至病人口中適當位置、調整視野,醫師需直接看著喉部聲門將氣管內管放入病人氣管。近30年來影像喉頭鏡發展逐漸普及,影像喉頭鏡在葉片前端加裝高解析防霧攝影鏡頭,即時傳遞呼吸道影像,並放大於液晶螢幕,協助醫療團隊精準放置氣管內管,增加插管成功率,也減少組織牽扯、低血氧及呼吸道損傷等風險。
陳賓信解釋,某些影像喉頭鏡搭配拋棄式葉片耗材,更能減少傳染性病菌風險,特別利於困難插管(如有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頭頸部腫瘤、有頸椎等問題)、心血管風險高及感染風險病人。
陳賓信建議,近年影像喉頭鏡插管技術普及,民眾若有相關病史或麻醉不適的經驗,可於術前麻醉評估門診與麻醉醫師諮詢,預先與醫師討論及溝通,經評估後訂立最適合的麻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