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51歲王姓男子1月間突發心因性猝死,送往亞東醫院急救;經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莊文博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哲伸領軍的跨科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血管外心臟整流去顫器(EV-ICD)」植入手術,成功恢復生命徵象。經醫療團隊積極治療後,病情逐步好轉,意識也從昏迷恢復清醒,已恢復日常活動。
心因性猝死的搶救關鍵,在於及時的心肺復甦術(CPR)與電擊治療。陳哲伸指出,高風險患者經醫療團隊施予植入「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ICD)」作為拯救生命的「守門員」,透過內建電極導線24小時不間斷監測患者心跳狀況;一旦偵測到惡性心律不整,ICD會立即發出電擊,終止異常心律並恢復正常心跳,有效降低因心律不整導致的猝死風險。
陳哲伸表示,傳統的經靜脈去顫器(TV-ICD)透過鎖骨下方的靜脈將導線植入心臟,可能導致導線斷裂、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及血管內感染等併發症。皮下去顫器(S-ICD)則將導線放置於皮下(胸骨上方),避免血管相關併發症;但因導線距離心臟較遠,需克服訊號感測與電擊效能的問題。
莊文博指出,最新的EV-ICD結合TV-ICD和S-ICD的優勢,導線透過特殊器材植入胸骨下方,而非經由靜脈進入心臟內部,不僅能避免TV-ICD可能引發的血管併發症,又能提供與TV-ICD相當的去顫效能。
雖然EV-ICD的植入技術比S-ICD更困難;但因導線離心臟更近,在偵測心跳和調控心律方面表現更穩定。此外,EV-ICD也具備抗心搏過速起搏功能,能有效處理心室頻脈,效果與TV-ICD相當,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進一步拓展了心臟整流去顫器的應用範圍。
陳哲伸表示,以往心臟相關的新術式多數在手術室內進行,但手術室的透視設備較為龐大,影像角度的調整不如導管室靈活。亞東醫院擁有頂尖的導管室設備,在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密切協作與周全評估下,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進行的EV-ICD植入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