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皮膚乾燥、紅腫、劇烈搔癢及脫屑等反覆發作的症狀,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對心理健康造成壓力。醫師表示,隨著醫學進步,治療方式不再侷限於緩解症狀,更能有效降低發炎與搔癢;其中,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與生物製劑不僅提升療效,也讓病人得以擺脫反覆發作的困擾。
萬芳醫院皮膚科醫師沈孟暵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管理,傳統治療方式包括外用與口服藥物。其中,類固醇藥膏為最常見的第一線治療,可迅速減少發炎並舒緩搔癢,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變薄或色素沉著,適合短期症狀控制。
非類固醇藥膏如普特皮與適健膚能減輕皮膚發炎,且副作用較少,適用於敏感部位;抗組胺藥則可以幫助減少搔癢,提升睡眠品質,但部分病人可能會感到嗜睡。
沈孟暵指出,目前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的應用帶來顯著的治療效果,包括JAK抑制劑、銳虎、喜繽果等。JAK抑制劑透過抑制發炎細胞的活性,能迅速緩解症狀;臨床研究顯示,治療12週後,約70%的病人皮膚改善超過75%。銳虎治療約16週後,有71%的病人皮膚症狀顯著改善,甚至28%的病人皮膚完全恢復正常;喜繽果的療效亦相近,治療16週後則有71%的病人皮膚改善達75%。整體而言,JAK抑制劑的起效速度較快,數天內即能明顯降低肌膚問題不適症狀,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另外,新型杜避炎針劑型藥物也成為治療選擇之一,透過抑制IL-4和IL-13兩種發炎因子來減少發炎反應。研究顯示,使用16週後,約40%的病人手部與腳部濕疹幾乎完全消失,瘙癢症狀也明顯減輕。
沈孟暵提醒,除了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日常護理也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建議每天至少塗抹保濕乳液2次,尤其在洗澡後趁皮膚仍濕潤時使用,以減少水分流失;同時避免接觸可能引發過敏的物質,如花粉、塵蟎、羊毛及刺激性化學成分,有助於降低皮膚發炎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