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善終 8成贊成醫生協助死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末期病患自主決定死亡議題受到關注,但目前各界意見分歧。台大公共衛生學院24日公布一項最新調查指出,對於「醫師協助死亡(PAD)」看法,逾8成民眾支持末期痛苦病患進行PAD,顯示民意趨於「自主善終」,社會應推動更多死亡議題討論。

台灣在2019年已實行「病人自主權利法」,雖然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等病人可以拒絕無效延命,擁有「自然死」權利,但是否應針對這些病人也有請求「醫師協助死亡」的權利,仍未有公共討論與共識。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端容與台大醫學院教授吳建昌所組團隊,針對此議題透過線上調查問卷方式,蒐集到3992份有效樣本進行研究。

陳端容說明,「醫師協助死亡」是指醫師依法開立或提供致命藥物,由病患自我決定與親自服用,以結束生命。研究顯示,86.2%受訪者支持當病人已為末期且無法緩解長期痛苦時可有這項權利;79.6%受訪者在病人雖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長期痛苦情況下支持;嚴重認知障礙無法自理情境下,有72.6%的受訪者支持。總體而言,67.6%受訪者3種都支持。

陳端容分析,其中20至39歲年輕人、男性、無宗教信仰者、擔任正式照服員等是支持度較高族群;而醫事人員在任何一種情境皆不支持,可能與職業倫理與法律考量有關。

他認為,從調查來看,我國民意已高度支持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的病人有權要求「醫師協助死亡」,建議可開放社會對話。也建議推動更多死亡議題的醫病溝通與醫病共享決策,並增加「病主法」識能。

台大公衛學院行社所長張書森提到,以我國法律架構來看,醫生協助死亡、自殺都是違法;但善終議題已經牽涉到公共衛生,這是一種死亡品質的提升,也象徵個人權利受到保障,對於不支持的群體,公私部門應該更積極投入資源去溝通。

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則分析醫界反對醫生協助死亡的原因,其中可能包括協助死亡將減損安寧推動的成果、或是醫師角色從救命變成死亡帶來混淆等。

但他也表示,這些都是必需的溝通過程,如英國、葡萄牙都是歷經10年包括議會、醫界態度都已經有所轉變,甚至可以用國家法律支持人民權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