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61歲的代工廠女作業員右手拇指根部疼痛僵硬,近半年抓拿重物時會自發性抽痛,甚至無法出力。影像及理學檢查診斷為「拇指腕掌關節炎合併關節半脫位」,接受「關節鏡清創及復位手術」,術後疼痛大幅減輕趨平,拇指活動度恢復良好,已能正常生活並勝任職場。
高雄阮綜合醫院骨科醫師曾祥睿指出,「拇指腕掌關節炎」是退化性疾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女多於男,尤其65歲以上女性。由於拇指根部的第一腕掌關節的功能範圍廣,又是拇指靈活運動的關鍵,年紀越大加上長期過度使用或不當施力,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合併韌帶損傷及脫位,導致疼痛、腫脹、僵硬和痠軟無力,甚至關節變形。
拇指腕掌關節炎除了少數受到外力撞擊或者韌帶鬆弛,主要還是長期過度使用,造成拇指腕掌關節發炎,提早退化。例如需要拇指抓握的鋤頭掘土、拿菜刀剁切,擰扭拖把毛巾、托起碗盤的農民、廚師、餐飲服務員;隨著3C科技發達,電腦手機連續操作過久,還有上健身房的普及,重訓項目不得要領的運動傷害,年輕的患者臨床上也越來越常見。
曾祥睿指出,拇指腕掌關節炎常合併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肌腱炎,或是拇指卡在彎曲狀態無法伸直的板機指肌腱鞘炎。這幾個疾病都是不當使用施力、過度使用有關,需要專科醫師的確切檢查診斷以對症治療。
拇指腕掌關節炎初期是動作時痛,靜止時比較輕鬆,先要讓整個手指手掌休息,並減少高強度拇指活動,可局部塗抹消炎藥膏、口服止痛藥緩解;或局部注射類固醇或生長因子,同時搭配進行物理治療以改善。若症狀仍持續,可配戴拇指支架以提供支撐與穩定,及減輕關節負擔的關節融合術或韌帶懸吊術。
當非侵入性緩解方式效果不佳,除了需要切開拇指關節、切骨矯正的傳統開刀方式外,目前還有關節鏡手術及關節置換術。
關節鏡手術是運用關節鏡來清除發炎及骨刺,減低疼痛改善活動的微創技術,傷口小、手術時間短、組織破壞小,併發症少,能迅速降低疼痛,住院2、3天就可出院,復原期短,2週後即恢復正常活動、職場工作,手術自費約3萬~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