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國健署資料,台灣19歲以上成年女性腰圍超標率達52.9%,45-64歲超標比例為59%,64-74歲甚至達75%,等於近8成腰圍過粗!醫師指出,女性常在產後、更年期2時期變胖,但腰圍每增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就升3.4%。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指出,腰圍反映內臟脂肪多寡,過多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研究也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
林文元說明,產後與更年期是女性兩人肥胖高峰期,由於荷爾蒙與生活習慣改變,近8成女性產後1年無法恢復孕前體重,平均體重增加1.6-4.1公斤,未親自哺乳者可能增加更多;而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下降,若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腹部脂肪更易堆積,體重平均增加約3.4公斤,腰圍增加5.7公分,且更年期後女性的心血管風險也會顯著提升。
成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吳至行也指出,肥胖與200多種疾病相關,本身也是慢性病,需要被治療。近年來多項數據證實,肥胖者減去5%原體重可改善健康,減去15%可降低如心血管死亡、心衰竭風險等。
但過去的方式,如飲食、生活作息改變、運動很難達到10%以上的降幅,尤其是對於因肥胖導致膝蓋關節壓力過大、代謝性脂肪肝炎,或因長期依賴飲食紓壓造成意志力難以抵抗食慾等,輔助藥物成近年的體重管理新利器。
吳至行解釋,過目前台灣共有4種合法且符合減重適應症的輔助藥物,包含每日的口服排油藥、抑制食慾藥、每日一次的針劑藥物,以及較新每週一次的針劑腸泌素藥物。研究顯示,僅透過生活習慣調整,約減少5-10%體重,但若以每週一次針劑藥物輔助,可達15%以上,也能降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20%左右的風險。
以一位160公分成人雙手繞過媽媽腰部,交疊握住手肘時,環抱內徑約為身高的一半,即為80公分,正好是女性的腰圍標準。面對即將到來的母親節,醫師林文元、吳至行也攜手藝人趙小僑及其繼子劉子銓共同呼籲民眾,可以透過「抱抱」媽媽,關心她的腰圍,以實際行動守護她的「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