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30歲陳先生有穩定工作,平時也接觸短期炒股及加密貨幣投資,不料投資失利向銀行及信貸公司借貸,債務持續累積,陷入借貸、投資惡性循環,就醫才發現有賭博成癮現象合併憂鬱傾向,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及安排心理諮商,半年後順利協助戒癮,目前已可控制高風險投資慾望,也逐漸修復與家人感情。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蕭彣卉表示,麻將、樂透、運動彩券以及股票短線及當沖、加密貨幣與電子遊戲課金抽獎等都是日常人們所會接觸的,但若是這些事物的重要性已經凌駕於個人生活,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然越賭越大、越賭越頻繁,嚴重影響日常情況時,就已經符合醫學上賭博成癮的診斷標準。
蕭彣卉說明,賭博成癮的機轉涉及大腦的獎勵系統與行為控制區域,前額葉中紋狀體與邊緣系統受影響,使個體更容易對賭博產生渴望,並因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導致衝動控制降低,其程度與酒癮、毒癮相似。在心理層面,成癮者常出現認知扭曲,如出現認為賭博結果有規律可循的「賭徒謬誤」;無法停止下注的「接近中獎效應」;以及高估自己影響勝負能力所導致的「控制錯覺」這些因素共同強化賭博行為,進而形成成癮。
針對賭博成癮的正式診斷方式以美國和歐洲系統為主,藉由量表檢測及醫師問診完成。第一線治療以單獨或團體心理治療,並引導患者封鎖相關社群、將短期內金流交由家屬協助共管,避免接觸引發成癮的源頭。另外,藥物可以在賭癮相關的迴路異常、神將傳導物質失衡等扮演輔助治療角色,常使用的藥物如鴉片類拮抗劑拿萃松、部分抗憂鬱劑、神經保護劑等等,能協助患者大腦恢復平衡,減少衝動行為與賭博渴望。
此外,患者支持系統亦是治療關鍵,包括家人、朋友及專業輔導團隊的陪伴與監督,能有效提升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風險。透過綜合性治療與持續追蹤,患者能逐步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賭博對個人及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蕭彣卉建議,民眾遇到壓力時,可選擇有人際連結的紓壓方式,如和朋友一起運動、出遊等,且避免在心情或狀態不穩定的情況下接觸賭博行為,若發現自己或周遭親友出現上述成癮相關行為,就要有所警戒,及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