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5月9日「台灣無酒日」,由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發起,串聯全台200多個公私機構與醫療院所,共同推廣「無酒、減酒」的健康生活,台灣消化系統醫學界也發聲:酒精對胃腸健康傷害深遠,喝酒臉紅不是小事,而可能是癌症的警訊。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表示,由胃腸內科團隊發起這場活動,是因為醫師們在臨床中看到太多因為長期飲酒而導致的肝硬化、胰臟炎、食道癌、頭頸癌、牙周病的個案。這些疾病其實多數是可以預防的。而預防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酒精無安全量」這個觀念,進而做到「能不喝,就不喝;有喝,就要減量」。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可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如果皮膚出現泛紅則有高度懷疑,準確率約有70%;高醫胃腸內科醫師陳以勳指出,特別是喝酒容易臉紅的民眾,代表可能帶有「酒精不耐症」的基因缺陷,體內缺乏分解乙醛的酵素,讓這個致癌物更難代謝、在體內停留更久。
台灣將近一半人口屬於酒精不耐症體質,為全球之冠,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因飲酒引起的癌症比例遠高於歐美。研究顯示,在歐美每25位癌症患者中有1位與飲酒有關,而在台灣及東亞國家,這個比例是每10人就有1人;陳以勳強調,這代表我們不僅不能用西方的飲酒建議來看待自己的健康,更要特別警覺。
根據WHO統計,酒精每年導致全球超過300萬人死亡,其中不只是癌症,還包括肝炎、肝硬化、胰臟炎、心血管疾病、失智、抑鬱症、自殺、酒駕、暴力等社會問題。
高醫胃腸內科陳以勳醫師再次強調,食道癌、頭頸癌等消化道疾病並非命運,而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預防。無酒、低酒,是守護腸胃的第一步。今年5月9日,讓我們一起從戒掉那1杯開始,為自己和家人多1分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