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攝影/李玲茹
臺南,是一個被古蹟圍繞的美麗城市,不論是走馬看花或慢遊品讀,均可在街頭巷尾探尋先民的生活痕跡,見證每個古蹟歷經物換星移的不同風貌,從而領略歷史的優雅與風華。
素有「文化古都」稱譽的臺南,將全市區的景點依照歷史特色、人文風情規劃為八大文化園區,分別有:安平文化園區、赤崁文化園區、孔廟文化園區、五條港文化園區、鎮北坊文化園區、東安坊文化園區、民生綠園文化園區、臺江生態文化園區等。其中位於臺南市北區的鎮北坊文化園區,雖沒有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神農街等知名景點,卻可在老街小巷裡看到頗具建築美學的廟宇、散發歲月韻味的古厝,為尋幽訪勝的旅客,帶來許多不期而遇的意外驚喜。
遊逛鎮北坊文化園區,除懷抱虔誠之心參訪香火鼎盛的興濟宮、大觀音亭、三山國王廟、開基玉皇宮,感受滿滿的靈氣與正能量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隱身在窄巷中的烏鬼井。
這口名稱聽起來略帶詭異的烏鬼井,根據文獻記載,是早年荷蘭人從東南亞帶來的奴工所開鑿,因當時臺灣居民從未見過皮膚黝黑的人,所以稱呼這些奴工為烏鬼,由其開挖的水井也就被命名為烏鬼井。
從導覽老師的解說中得知,烏鬼井自開挖以來,即水源不斷,取之不盡,是昔日當地居民及來往商船的重要飲用水,雖於日治時期,井口曾被封住掩埋,直至一九五五年,才經市政府重新挖掘並修復,令人驚奇的是,被填塞多年的烏鬼井竟然仍有水源且清澈甘甜,鄰近居民不僅取其飲用,更用來製作出口感極佳的豆腐、豆皮等豆製品。據說至今仍有井水湧出,只是因安全考量以及為了保存古蹟,井口又再度用水泥蓋封住,以致無法親眼探看井內水清如鏡的景象。
自來水普及化後,烏鬼井的供水作用逐漸淡出人們生活,如今這口卸下任務的古井,若無立碑為記,很容易被路過的旅人,誤以為只是一個被封蓋的洞口,不知其為充滿歷史記憶的三級古蹟,亦不知此水井是由一群被迫離鄉背井的奴工所開鑿,雖這段臺灣曾有過奴工的往事,隨著時代演進而被遺忘,但望著寫有烏鬼井三字的石碑,耳畔彷彿響起奴工們吟唱著思鄉曲,那幽幽的聲音穿越時空在風中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