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由海洋委員會主辦的「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於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第二日議程中,論壇包含四大專題演講並聚焦「藍色經濟動能」、「ESG與海洋治理」及「青年世代行動」三大主題。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印尼、以色列、菲律賓、美國與台灣等海洋政策與實務領域的重要講者,提出具體創新方案與跨域合作視野,為推動全球藍色未來共同努力。中華航運學會理事長也是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呂錦山則以海大與基隆市的合作案例,說明教育創新對地方轉型的重要性,推動「藍海學伴」課程、智慧港灣技術導入與產學聯盟,強化基隆作為海洋創新門戶。
呂錦山建議可由大專校院牽頭,建立跨部門協作平台,發展具區域特色的藍色職能認證與高端海事服務體系,讓台灣海洋城市不僅是運輸中樞,更成為藍色經濟創新的前哨站。
世界資源研究所2030海洋行動聯盟主任Cynthia Barzuna指出,全球面臨資金短缺、治理碎裂與安全風險升高等挑戰,推動「永續海洋規劃」能整合國防、漁業與財政政策,降低投資風險、促進藍色就業。她呼籲各國響應由法國與智利發起的「100%聯盟」倡議,並肯定台灣的電子監控與IUU監測展現安全即是投資保障的典範。
RARE印太區創新金融主任Diane Faith Figueroa指出,全球海洋保育每年資金缺口逾千億美元,並分享印尼小規模漁業影響力債券與菲律賓珊瑚礁保險機制等創新金融案例,顯示跨界合作能打造可擴展的保育資金模式。
來自韓國造船設備研究院院長 Jungchul Bae與以色列國家藍色經濟中心執行長 Hila Ehrenreich,從技術研發出發,分別介紹生態船舶、氨燃料測試場域,以及海藻碳封存設施的開發實例,強調技術需與法規制度與政策協同推進,才能帶動低碳產業轉型。
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藍色經濟四大專題演講、三大主題場次充分展現台灣於海洋轉型、永續治理與青年行動的實力。海洋委員會強調,未來將深化跨國合作、跨界創新與跨世代串聯,打造以海為本、以人為本的藍色經濟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