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失智人口破百萬 認知退化6個月 失智警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說明失智症新藥使用條件與治療觀念,期望翻轉「失智無解」的錯誤印象。(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各醫院搶打失智症新型單株抗體藥物,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醫師提醒,別把認和退化當老化,當認知功能退化持續6個月以上就要注意,可能是失智前的關鍵警訊。

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指出,失智症盛行率也正隨人口老化迅速上升,預估將從2024年的7.99%增至2050年的11.11%,屆時全台失智人口將突破百萬人。

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介入有助延緩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 (MCI)、輕度失智期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其實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占比達56.8%居冠,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病情會持續惡化,但值得慶幸的是,阿茲海默症也是目前唯一有新藥可用的病症。

為了能及早診斷,王培寧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指出,近幾年「單株抗體藥物」獲核准上市,才讓失智症治療邁入得以「改變病程惡化」的新時代。

然而,即使被及早診斷,是否能用上新藥,還得符合3項條件:首先需透過MRI (磁振造影) 確認是否排除「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脊髓液檢驗)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即便新藥問世,能否及時用上藥物,關鍵仍在於是否在黃金期完成診斷與介入。

胡朝榮指出,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會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續作用,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若能及早診斷並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時間、守住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