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組織切片是確診肺癌的方式,但如病灶極小或靠近心臟與大血管,傳統切片可能難以精準取樣,甚至有發生氣胸、出血、肺栓塞等併發症風險,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陳崇裕表示,磁導航技術可提升切片精準度,並降低傳統切片風險,有助於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
陳崇裕指出,肺癌是典型的慢性進程疾病,由於早期多無症狀,當患者因胸悶、咳血求診時,往往已進展至晚期。相較歐美肺癌患者多有重度吸菸史或暴露在粉塵、化學物質等有害致癌物質下工作之經歷,台灣與東亞肺癌患者多數沒有吸菸史或明顯暴露史,家族史反而成為關鍵風險因子。
為提早揪出無聲的肺癌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目前最有效的篩檢工具之一,陳崇裕表示,肺癌高危險群應每年接受一次LDCT篩檢,以及早發現疾病,當LDCT偵測出可疑結節,且結節出現異質化改變時,建議應接受進一步切片檢查。
但是,傳統切片卻存在著風險,傳統切片頭約為原子筆頭大小,如遇到0.6至0.8公分的極小疑似惡性病灶,或病灶位置靠近心臟、大血管,傳統切片可能難以精準取樣,也可能發生氣胸、出血、肺栓塞等併發症風險,或是患者年齡較大、因肺部問題難以配合閉氣者,也都會提高操作與併發症風險。
陳崇裕指出,目前醫學界開發出電磁導航支氣管鏡(ENB)技術,提供這類案例更安全、精準的定位切片選擇。ENB如同肺部的即時GPS導航,讓胸腔內外科醫師能精準到達病灶,進行採樣、標記位置,再由胸腔外科醫師執行微創手術,完整切除病灶。
一名60多歲女性,未吸菸但有肺癌家族史,在LDCT檢查中發現毛玻璃結節,因判斷結節位置有較高風險,決定使用ENB技術精準切片後確診為早期原位癌,成功切除後無須接受化療。
陳崇裕強調,「早知道」勝過「來不及」,透過現代醫療科技,肺癌的早期偵測與治療能力大幅提升,具家族史或其他高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根據醫師建議進行篩檢與追蹤,以早期發現潛藏風險,避免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