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愛與活著的亂世體諒與包涵──淺談詹明儒《望鄉:落葉不歸根》

文/彭杰鋆 畫/劉志飛

這次因受到敬仰的詹明儒老師之託,答應義務幫他校稿,有幸能讀到這部小說的原稿。全文三十七萬字,我仔細看了兩遍都深受吸引,覺得這可能是一部台灣空前出現的偉大作品,不禁而有跳出幕後,正襟危坐寫成讀後感的衝動。

我不是作家、學者、評論者,只是個普通的喜愛閱讀者,這篇讀後感完全是一般讀者視角的。我想透過這種常民視角,提供兩個層面的綜合看法,例舉說明這部小說,為什麼會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先說,作者的書寫表現與創作精神:

一是,作者從嘉義平地出發,仰眺阿里山、玉山,著眼於在地,視野具有高度、景深,內容納入宗教、信仰、詩歌、戲曲。然後,逐漸推移至其他城鎮、國家,再拉回起點嘉義的人事、景物,必然是作者經過長年觀察、思考、沉澱、廓清,終於下筆鋪陳,專為確立在地價值所致。

二是,人物平凡樸實,卻反而襯托得更加生動精彩。從河洛人、鄒族人、荷蘭人、日本人、中國人、韓國人的立體描寫,以及對白語言的靈活運用,在資訊有限、交通受限、物資侷促,以及文化差異、習俗不同、觀念隔閡的那個年代,卻試圖致力於演繹殖民、戰爭、霸凌、侵害下的社會諒解意涵。

三是,情節推演起伏跌宕,陳述重要事件、人物、地點、時間序、主副線支援的契合,親子、親友、袍澤、男女情感的交織,銜接得天衣無縫。而情節裡更有情節,佐以歌仔戲「四郎探母」上半齣戲劇過場,前後延伸闡釋與對比,是過去四十五年來,難得一見的近代史的補充教材;卻也更加顯示,這部小說的書寫元素與養分,作者並不侷限以台灣歷史、嘉義方史為範圍。

四是,身為長期追蹤詹老師作品的讀者,閱讀時聚精會神,沒有因劇情曲折起伏、人物遭遇磨難而掉淚,但確實在完讀後,對於殖民、戰爭、喪失自主權的身不由己,充分足以引發普世共鳴而餘韻迴盪。沒有掉淚,這是我與書中人的歷史代溝嗎?對於這種代溝的我們這代,已享受台灣自由民主的廣大讀者,此書正好提供了整套回顧、珍惜的世代價值。

五是,作品文句優美、語彙豐富、巨量對白、實境訪查、立體鮮活的呈現。尤其時間跨度逼真、文化詮釋詳盡,詹老師持續六稿修正的精神,值得學者的研究信任,也提升了讀者的心靈層次。不禁在書中沉思且低徊很久,這麼多年來,全球國際不安、台海兩岸對立、台灣社會撕扯的亂象──尤其年輕人漠不關心的心態,就是不讀歷史小說的原因吧?

六是,章名非常美雅,且有象徵意含。全文十二章,翠微花霧、寒谷丹楓、亂世飄絮、疾風勁草、板蕩時空、過河卒子、無盡夢魘、悠悠家山、遠河無聲、永恆之母、化做千風、最後一夜,看章名知內涵,循序漸進,美如四言式詩篇。而情節就像大河之水,泱泱流湧,流經十二個河段,最後流入滄桑大海!

 

再說,我的讀後省思與卑微推薦:

一是,閱讀了第二遍之後,心想人類歷史的磨難、爭戰、疾病、記憶,能否祈求上蒼,連同時空一併帶走,免得引起傷痛、哀嘆?

二是,男女相遇、相處、盟誓、婚約、離散、性愛,在小說中隨事件產生的對比與延展,讓我陷入迷惘而難以釋懷。大環境(大命運)、小環境(小命運)的不可逆轉,我們唯有接受現狀嗎?不接受,又能如何呢?

三是,不能在受到迫害、壓迫之後,要求合理解釋與和解嗎?藉由文學、宗教加以轉移和昇華,會有良善的未來嗎?而人類共同的未來是什麼?台灣良善的未來又在哪裡?唉,我是不是對人類的良知、台灣的和解,太沒信心了?

四是,因從未學過文學理論,純粹分享個人讀後的小思小感,也不敢劇透猜測作者宏旨。但誠摯推薦國人閱讀此作,更呼籲政府公部門、政黨要員加入閱讀行列,一起廓清小我及大我的迷霧,共同把定台灣長治久安的方向!

詹老師是個徹底的鄉土作家,仰俯天地鬼神,將生命擺在中間,連一草一木都在包涵之列。他本土意識濃厚,小說裡卻能包涵殖民者的日本人,侵害者的外省老兵。就連此書推薦序群中,竟然也能包涵人微言輕的區區這篇拙作,這是因為我也擁有一份與他相同的,熱愛生命的心性吧?

請相信我,如果手上還有一些買書的預算,那就買這本了。因為事過境遷,必可從當年故事過程照見,人類那種世代繁衍、族群相攜,彼此「愛與活著」的亂世體諒與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