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根據2025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醫師指出,「脂肪肝不僅是肝臟堆積油脂這麼簡單,它背後往往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息息相關,更有可能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甚至心血管疾病。」
從每年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看,幾乎半數以上民眾有脂肪肝,苗栗為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陳全福說明,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又與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這類患者多數合併肥胖、糖尿病或高血脂,導致肝臟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形成「代謝性脂肪肝病」,若未妥善控制,將進一步演變為「代謝性脂肪肝炎」,肝臟細胞長時間發炎,易演變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風險,重度脂肪肝患者歷經10至20年,有1%機會演變成肝癌。
陳全福說,許多人以為B、C型肝炎是肝癌主要原因,但隨著台灣在抗病毒藥物上的成果,B、C型肝炎患者數已大幅減少,但肝癌發生率卻未明顯下降。研究發現,8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不等程度的脂肪肝,肝臟細胞內因為儲存太多的脂肪,導致肝細胞受損,進而產生纖維化,這是導致肝癌的高風險因素之一,卻經常被大眾所忽略。
針對脂肪肝的治療方式,陳全福強調,「中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而控制體重則是最有效的關鍵策略。」他說明,研究與臨床經驗皆顯示,當體重減輕5%,即可有效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堆積;若體重下降幅度達到7%至10%,對於脂肪肝所引發的發炎現象也有明顯改善作用;而當體重減輕超過10%,甚至有機會讓肝臟纖維化的情況出現逆轉,使肝功能恢復更健康的狀態。